要增强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以创新求发展”已成为许多银行谋求发展的经营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学生现成的知识,还要注重个性教育和理性思维的培养,引导他们探索未知的领域;不是让学生接受既定的答案,而是鼓励他们去寻找新的多种思路。
要不断更新充实教学内容,使学生把握最新的金融创新动向。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在现有的高校金融创新教学中,所开设的课程都着重于讲述已有金融产品的标准化应用,而不是创造性的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发掘现有产品的新用途和设计出能够产生增值效应的新的经营策略。要改变这种旧有的教育模式,才能培养出适应金融工具迅猛发展的金融人才,与金融经济发展保持同步。
高等金融教育这一阶段应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和知识再生能力。一名合格的金融人才,首先离不开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只有掌握好经济和金融的基本知识,才有助于金融人才在实际工作中更好的理解经济和金融政策,融会贯通地创造性开展金融工作。在这个宽厚的基础之上还需拥有更丰富的知识和更精密的技术,这就需要更进一步加强再生能力的培养。再生能力指的是一种学习能力。我们不可能在高等教育的教学中解决金融学科毕业生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全部知识和技能。因此,高校学习期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再生能力,以提高他们从事实际工作的适应能力和再学习能力,使他们在实际金融工作中能得以再学习、再提高。
再生能力的培养还应聚集起与金融相关专业的知识技能,使学生具有适应金融各类工作的能力。由于经济工作中各个专业具有较大的相互关联性,对金融人才基础知识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金融理论这一领域。要适应未来金融实践和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还应熟悉与金融学相关的原理性知识,即要向具有广泛金融知识和能力的通才、全才方向发展。其次,我们还应特别强调学生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两大工具对将来金融业务发展会越来越重要,对金融业务来讲,可以说如“人之双脚,鸟之双翼。”在金融专业课程中,应特别设立并加强计算机和外语在金融业中运用的课程。再次,一名合格的金融人才,其基础知识的扎实还应在法律法规的熟知程序上有所体现。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促进课程设置综合化,使金融高等教育向文理交叉、理工结合、专业口径全方面、知识结构系统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金融改革发展的需要。
20世纪末期网络的超高速发展使得普及金融网络知识成为高校金融教育的又一重要使命。在2000年这一网络金融深入人心的一年里,网络银行大量涌现并趋于成熟,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网络化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智能卡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人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在加入WTO后,必将促进本地金融业更快、更积极的进入网上银行市场。因为在加入WTO后,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服务市场多半不会选择在传统领域与本地银行竞争,而会更多的选择他们具有技术和管理优势的领域,如网上银行或个性化的理财服务等领域。我国的金融业要应对这一挑战,抢夺网上金融服务这一广阔的市场,就势必对金融人才的网络知识提出更高的要求。
应充分意识到金融网络知识在对学生进行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在平日的教学中,应适当的增加对金融电子化最新成果的介绍,使学生把握住网络金融业发展的动态,有条件的话应引导学生在网上亲身体会网上银行服务,提升感性认识。
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与国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高等金融教育在金融人才的培养和合作研究方面应具有明确的全球意识,利用世界资源,面向世界办学,关注全球问题,发展跨国界的合作教育与研究,努力培养懂国际惯例的通用人才。这些都对金融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
判断一名金融人才是否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科研能力也是一个最基本的衡量标准。要加强对金融人才科研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第一是要以学科科研带动本科教学。根据国外同行的经验,要提高高校科研机构的竞争力,应该充实研究力量,组织精兵强将创造国际水平的研究成果,必须改变单纯学术研究的模式,面向社会,面向金融业,根据金融发展有重点的选择有应用价值的研究项目。
第二是应让学生直接参与学术活动,办好学生的学术刊物,提高学生学术水平。要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当在金融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学生创办自己的学术刊物,在这块小小“试验田”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加强写作能力。
现代高等金融教育作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强大知识后盾和技术支持,应将学生真正培养为具有宽厚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和从事具体金融业务工作能力,熟悉金融相关专业的原理性知识,有较高的外语和计算机运用水平,具有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能力,适应现代金融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