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在石油大学(华东)举行的毕业生供需洽谈会上,该校的毕业生就业签约率再次超过90%。虽然比前三年连续保持的98%略有下降,但同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才市场普遍的签约率相比仍然遥遥领先。其原因何在?
随着中国的成功入世,各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选择更加注重少而精的原则。但有些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对专业的要求过于刻板,一度造成有的专业供不应求,而十分相近的专业却门庭冷落。石油大学(华东)领导认为,这是用人单位对近年高校专业改革情况不了解造成的。在招聘会上,他们向用人单位耐心解释: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全国高校经过两次专业合并,专业数量已从1000多个合并为200多个,现有专业的知识覆盖面已大大拓宽。类似储运与热能工程这类相近专业,只有10%的专业课和毕业实践领域不同,只要学生素质好,那些专业知识在单位半年时间就可以掌握,一些潜力大的相近专业的优等生,往往还会超过本专业的中等生。后来,一家搞测井的跨国公司,在土木工程专业聘走了一位女生。招聘人员说,这位女生英语好,综合素质高,至于专业不完全对口没关系,反正到公司后都要培训。甘肃石油公司在储运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也从相近的专业找到了几个满意的人选。学校将他们的认识和做法广为宣传,进一步推动了招聘工作。
去年,是全国高职毕业生走上人才市场的第一年,许多用人单位不了解他们的情况,对高职生的质量不放心。学校领导向他们介绍:高职生对学习、就业的机会往往更加珍惜,这是他们的优势。一部分优秀生本来完全可以“专升本”,只是因为“专升本”比普通本科生学费高出不少,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才选择了就业。经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在全省其他院校高职毕业生签约尚寥寥无几的情况下,石油大学(华东)已有50%被聘用。学校还与一家企业集团达成协议:让高职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一个月的见习,然后进行双向选择。
在去年的双选会上,一家外企将初选入围的同学分成两组,让他们分别在15分钟内用剪刀、浆糊和一捆旧报纸制作一个奥运会场大门的模型。学生接到任务后,立刻集体讨论构思、进行设计、分工制作。招聘人员则在整个过程中,观察谁有组织领导才能,谁善于创新,谁的动手能力强。模型做好后,又让两组同学谈自己的设计优势并批评对方的不足,从而观察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否具有宽容、诚恳、善于让别人接受自己看法的品格与技巧。石油大学(华东)领导注意到:这是人才招聘在方式方法上的新动向。他们请被录取的同学把自己的体会在网上向同学们介绍,还准备用这些事例培训学生辅导员,以使学校在今后的人才培养中更适应时代的需要。
随着就业机会和渠道的变化,毕业生违约的情况逐渐增多。学校领导认为,这种情况在本校虽还不多,但应把工作做在前面。针对招聘时间有限,毕业生对招聘单位了解不够、来不及考虑成熟这一造成毕业生违约的重要原因,他们采取了种种措施。学校1997年建成的大学生就业网,因信息丰富、针对性强、覆盖面大,2000年与清华、上海交大、天津大学几所高校共同受到教育部表彰;一个可同时供上百家企业常年展示形象、发布信息、提供咨询的1万平方米的场馆,已从案头走向具体操作,2002年即可落实。有了这些措施,同学们便可以在大学四年中,详细了解招聘单位,从容考虑人生旅程。
新年前夕,记者收到了石油大学(华东)寄来的校报,上面用一整版刊登了外语系孙绪柱老师的科研论文《对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存在的几个矛盾的分析》。他在文中就“就业中的违约问题”、“就业质量与就业率”等5个问题,做出了中肯的分析,并提出了独到的看法。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指导学生就业,是石油大学(华东)干部教师的共识。早在10年前,这项工作就被纳入学校的科研领域。学校每年都有这方面的立项和科研经费;四五十位干部教师分别参加过来自省、部、学校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课题。由学生处和教务处合作承接的教育部的课题《毕业生就业与教学改革研究》历时三年,今年已经结题;《石油大学就业信息网的建设及实践》获山东省高校工委的奖励;由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主编的《大学生求职择业技巧》一书今年正式出版发行,受到广大毕业生的欢迎。他们的科研成果不仅推动了本校的毕业生就业,而且吸引了许多兄弟单位来校学习、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