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将于2月6日拉开帷幕。每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都是世界影坛的一次盛会,吸引着地球村各地的大腕导演和电影明星。此外,曼海姆国际电影节、奥勃豪森国际短片节……据称,德国每年举办的各类电影节超过100个。然而,与各类电影节的热闹场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国电影业的沉寂。多年来,在国际影坛很少看到德国电影业的灿烂,许多德国人更视这种现象为德国的“电影危机”。
形成德国“电影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德国著名制片人、年逾七旬的京特·罗尔巴赫指出,从角逐奖金为500万马克的2001年“德国电影奖”的6部候选影片看,影片启用了新人,讲的是新时代的新故事,使人看到新的希望。但这并不能掩盖德国电影在国际上引不起反响的事实。他认为,原因不在德国电影的质量,而是德国电影缺少特色。许多年轻导演和制片人喜欢模仿好莱坞,好莱坞成了他们的偶像和唯一标准。但这样做的结果却令人失望。他们的电影越接近好莱坞的风格,引起的国际反响也越少。事实上,“好莱坞的影片只能来自好莱坞”。相反,倒是20世纪70年代维尔纳.赫尔措克、维姆.温得尔斯、赖纳-维尔纳.法斯宾德等拍摄的电影成了德国电影的代表作,因为它们成了德国历史和现状的见证。
为了促进德国电影业的发展,德国政府在1967年就颁布了《电影促进法》,迄今已建立了联邦和州两级电影促进基金。目前,每年用于电影的补贴约3.5亿马克,其中约2.2亿马克用于故事片制作,约2300万马克用于电视片制作。德国电影,几乎没有一部不拿政府补贴的。因为拿了政府补贴,拍片时必须考虑有关州的利益,如要用当地演员、要在当地拍片、要用当地现有的场景等等。这种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影片的质量。
制片人霍斯特.温兰特认为,德国电影业与电视台的关系过于密切,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德国拍的故事片,绝大多数得到官方电视台的资助。因为有电视台的资助,电视台总想让电视明星去演主角,而不管他们是否是最佳人选。拍的片子有80%是电视片规格,以便电视台以后播放。这与电视台每年投入的1100万马克相比,是不成比例的。
另外,德国的电影制片人有90%也为电视台制片。一部电视片的投资一般不超过300万马克,而一部故事片的投资至少需500万马克。为了省钱,大多数电影不是在摄影棚拍,而是在现场拍摄,显得“较冷”,缺少气氛。因为气氛需要有灯光、道具、音响等来烘托。电影是一门根据幻想进行创作的艺术。没有了幻想和创作,电影的吸引力就会锐减。美国电影有80%是在摄影棚拍的,它们能较好地将影片的气氛、感受传达给观众。
温兰特说,现在德国电影业的后继人都来自影视学院,这是不够的。谁想搞电影,就必须有想法、有热情、愿为电影“发狂”。只有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看他的学历如何。电影天才不是靠学校培养的,不能说因为我毕业于某某高校,我就是导演。在学校学到的只是专业技术,导演的才能,是在拍片实践中磨炼的。
德国有约50家电影发行公司,2000年发行的德国故事片有75部,其中有28部是与国外合拍的。此外,有约70家制片公司,但大多数是小公司,一年只拍一部电影。法国2000年发行的故事片为145部,1999年为150部,1998年为148部,而同期德国发行的故事片只有199部。看来,德国电影业要像电影节那样走向世界,赢得声誉,还有遥远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