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下岗女工,不顾拮据的家境,自愿到全国贫困县之一的安徽省砀山县当乡村小学教师,带的班连年在全县成绩第一……这个像小说一样令人感动的故事主角就是查文红——上海普陀区石泉街道一位普通居民,一位眼睛高度近视、腿有残疾的退休女工。
查文红与魏庙小学结缘,缘起魏庙小学的孤儿马小峰、马小云兄妹。1993年的一天,查文红从报纸上得知团中央正在进行“希望工程”。经过和丈夫商量,查文红决定要为“希望工程”尽一份力,每个月至少拿出30元,寄给“希望工程”办公室,尽管她家境也并不宽裕。
1995年,“希望工程”办公室给查文红寄来“1+1助学”救助卡。需要救助的孩子是安徽砀山曹庄乡的一对孤儿马小峰和马小云。在查文红一家的帮助下,马小峰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中学。但1997年春天,查文红的丈夫下岗了,连在读大学的女儿都必须靠业余打工来支持自己的学业。得知上海查家的情况,加之与自己兄妹相依为命的老祖母又重病卧床,马小峰起了辍学打工的念头。
通过马小峰的班主任得知此事的查文红急了:绝不能让孩子做出辍学的傻事!在得到丈夫的支持后,查文红第一次来到曹庄乡。走进马小峰的家,查文红心酸得想掉泪。一间破房内,空空无物,床上垫的是苞谷皮,小桌上放的几只菜面团,就是祖孙三人一天的口粮。查文红耐心地劝说好马小峰后,到魏庙中学和小学,给兄妹俩交了学费。在与当地教师交谈中,她得知学校师资缺乏、经费紧张,尤其是小学情况更加严重:12个班级,只有18个教师,其中9个民办教师小学都没有毕业,收入只有90元。查文红感到自己的心都被刺痛了,临行时,她流着泪对前来为她送行的乡亲们许诺:将来有机会,我一定来教书。
1998年炎夏,由于单位效益不好,47岁的查文红下岗了。“没有事做太痛苦了,最能干事的年龄,却丢了工作,简直是浪费生命。”她觉得应该去实现给曹庄父老许下的诺言,于是她向丈夫提起自己的想法,丈夫一如既往地支持了她。
在得到曹庄乡教委的欢迎后,查文红带着行装和自己购买的一些学具,在秋季开学前,来到了砀山成为一名教师,担任一年级班主任,主教语文兼教品德,还承担起全校音乐和绘画等课程,一天上六七节课。
任教之后,查文红发现本校的学生从来没有戴过红领巾,她震惊了,于是利用放寒假回到上海从市北小学借来有关少先队知识的书籍,自费购买了队旗和红领巾,然后回到学校,帮助学校建立并完善了少先队组织,由她担任大队辅导员。乡亲们惊喜地看到魏庙小学的娃子们也能像电视里的城里娃一样戴红领巾,一样办墙报、唱歌跳舞搞文艺活动了,都夸上海来的老师好。
乡村的生活艰苦而单调。查文红住的一间斗室内,只有一张破旧的单人床和一套课桌椅,床上一条海绵垫,是学校送给查文红的唯一用物。这间斗室,还兼有厨房功能。虽然苦,虽然累,可查文红整天乐滋滋的。在魏庙小学,她是尽义务,没有一分津贴,所有开销,也都是自己的。一次,学校为每位老师发了30元奖金,也给她一份,可她怎么也不肯收。她说:“我是为孩子们来的。在这里,我感到活得很有价值,这就够了。”
查文红的班级里,有46位学生,每位学生都得到过查文红真诚的关怀。
蒋圣楠的父母患有重病,丧失了劳动力,孩子随时有可能失学,是查文红帮她交清书费,又买来铅笔和写字簿。查文红对蒋圣楠说:“老师一定让你读完小学。”通过她的联系,石泉街道与蒋圣楠结成助学对子,一次性为孩子交纳了小学期间的学费。
李刘涛成绩较差,每次测验,几乎都是最后一名。可查文红却从不责怪他,每天放学后,她帮李刘涛补课,一遍一遍教他写字、做算术。一天天的努力,李刘涛终于进步了。孩子说出内心的渴望:老师,你别回上海,我争取得100分。
乡亲们用独特的方式表达对查老师的感激。那一天,蒋圣楠的母亲送来一方豆腐,那是他们家能拿出的最高档礼物。清明节时,按当地风俗,很多家长让孩子送来一只或两只鸡蛋、鸭蛋,而查文红又把它们转送给困难孩子……
春寒料峭,查文红的气管炎又发作了。中午休息时,查文红步行到一公里外的卫生院吊盐水。她的身边,陪伴着一群孩子。有的孩子向父母讨来一毛钱,买来他们认为最好吃的桔子水;有的孩子从地里摘来山楂,送给老师:“老师,你吃,吃了病就好了。”
查文红珍藏着孩子们的礼物——一张张贺年纸。纸片是孩子们从各式簿子上撕下的,远没有城里孩子的贺年卡漂亮。但纸上却写着孩子的心声:“老师,我们爱你!”“老师,你是我的妈妈!”“老师,你生病了,我们很难过”……
功夫不负有心人,查文红的辛勤劳动,终于结出丰硕的果实:她所教的班级连年在全县成绩第一,她也被评为“全国师德标兵”。然而,面对荣誉,查文红只淡淡地说:“我只是想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