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成功

为创造水稻新种质资源开辟新途径
2002-01-29 来源:光明日报 记者徐锦庚 我有话说

本报宁波1月28日电(记者徐锦庚)由宁波农业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研究的《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创造新种质》项目,今天通过由国内外著名水稻和生物工程专家组成的课题鉴定小组的成果鉴定。专家认为,这项成果为采用体细胞杂交技术创造水稻新种质资源开辟了新途径。

野生稻具有抗病、抗虫、抗逆等性状,各国科技人员都期望将这些性状导入栽培稻。疣粒野生稻产自云南西双版纳,是我国现存的三种野生稻之一,它对水稻最严重的三大病害之一白叶枯病具有高抗和接近免疫能力,是最理想的抗病育种材料。

宁波农科院与中国水稻研究所合作,通过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原生质体融合研究,于1999年获得体细胞种间杂种的再生植株,至今已繁育到第六代,共获得31份具有中、高抗白叶枯病的新种质。宁波市技术情报研究所的科技查新结果证实,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的研究和通过体细胞杂交获得第六代杂种后代的研究,在国内外未见其他文献报道。

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科研院所的7名专家,在对田间和实验室研究进行现场考察和技术鉴定后一致认为,这项成果成功建立了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原生质体培养及不对称体细胞杂交系统,并获得了疣粒野生稻与栽培稻体细胞杂交再生植株及其衍生品系;在体细胞杂种再生植株基础上,通过自交成功将疣粒野生稻抗白叶枯病基因转移到栽培稻品系,显著提高了栽培稻品系白叶枯病的抗性水平。

背景资料

体细胞杂交又称原生质融合。水稻原生质体的培养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1975年中科院植物所获得了粳稻原生质体形成的细胞团,随后用同一材料获得了愈伤组织,1984年日本学者W ak a sa等发现AA培养基有利于水稻悬浮物的建立,并由其游离的原生质体形成愈伤组织。1985年日本学者Fu jim u ra等首先报道了由粳稻日本晴的原生质体再生植株。1986年至1988年我国学者王光远、雷鸣、颜秋生等获得了水稻原生质体再生植株。到目前,国内外已有30家实验室从水稻的原生质体再生出植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