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日本、印度等国的“高中生程序员”相比,我们的软件开发人员基本上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有时甚至博士也冲杀在计算机最底层的编码第一线上。这些有着较高素质的人才,各人的编程思路特点鲜明、但很难将其融合,甚至会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导致软件的开发成本下不来、质量上不去,对于我国软件业的发展是一个非常大的障碍。
美国AT&T副总裁李瑞儒博士指出,中国软件业最大的问题是整体规模和开发观念。印度上万人的软件开发企业不少,而中国最大的软件企业也不过几千人,这不仅是个规模问题,也反映了软件的开发观念。软件业的发展需要集合一大批优秀人才协同作战,而不是依靠一两个程序员。
业内已普遍认识到,导致中国与印度软件业差距的最根本原因在于国内的软件企业组织和经营机制落后,无法与软件这一现代产业的需求相适应。许多报道认为我国软件企业规模太小,是“软件作坊”。实际上“软件作坊”的要害问题不在规模,而在分工与管理。我国软件企业通常是“各人一摊,从头到底”,主管的软件工程师从软件设计开始直到最低级的编程都要自己做,分工极不合理。
要实现软件工业化生产,必须拥有大批从事基础编程的程序员。我国的软件难以形成产业的瓶颈之一即在于缺乏大量的产业后备军,缺乏大批的“数字蓝领”、“IT蓝领”。成熟的产业从人力资源结构上应该呈现金字塔形状,而不仅仅是那些精英的游戏,他们是处于顶端的决定产业方向和边缘领域开拓的人,而真正从事产业日常而具体工作的,是大量的产业工人。
我国的软件业要发展,首要关键在于专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北大青鸟副总裁苏渭珍教授认为,任何一门技术,要实现产业化,首先需要的是技术本身的“平民化”和“工程化”,从事这个产业不再是少数社会精英的“特权”,而是让大多数人都能够从事这种行业。这是我国软件产业化的一条必由之路。
如今,“软件蓝领”已经得到行业的广泛认可,开始深入人心,而软件蓝领的培训也已提前启动,北大青鸟APTECH等一批IT企业和教育机构于一年前已将“软件蓝领”培训付诸行动。在2001年,我国的软件蓝领培训更呈现出星火燎原之势。从2001年底开始,“软件蓝领”开始陆续问世。据称,这些“软件蓝领”一毕业,即被众多的IT企业一抢而空,其中不乏瑞星、汉王这样颇有名气的公司。
北大青鸟的这种培训,在教育界被称为典型的技术教育,以最直接的方式教授学员最实用的使用技术,教材跟踪技术的最新发展,及时更新。北大青鸟的负责人称,他们的教材每年更新一版,新的ACCP2002 V1.0版教材已于近期全部推出,这套教材较之前套教材更加本土化,更适合我国软件市场的人才培养。而青鸟培养的首批“软件蓝领”也将于今年年初出炉,并将批量走向市场。
随着“软件蓝领”大批地进入市场,无疑将对我国软件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