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的年关时节,湖北宜昌大地涌动着绵绵不绝的暖意。
由宜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推出的文明单位对口帮扶下岗特困户“七个一”活动,以各级文明单位为主体,结穷亲,送温暖,办实事,树形象,为困难职工“提供一个岗位,安排一个摊位,帮扶一笔资金,解决一套衣被,送去一份口粮,资助一名学生,传授一门技能”,既解难帮困,又扶智扶路,为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众送去了党和政府的关爱,在全社会形成了扶贫济困的风尚。
泪水模糊了视野,前行的车轮终于拉开了他们的距离,送别的一家老少伫立在风中,不停地挥动双手。伍家岗区宝塔河小学学生张钰林一家舍不得对口帮扶他们的宜昌市国税二分局的干部职工离开。
父母双双下岗的张钰林,是宜昌市国税二分局扶贫助学基金资助的第一个孩子。该局所在的伍家岗区是宜昌市的老工业区,部分老企业职工纷纷下岗,子女读书和教育问题成为他们的后顾之忧。宜昌市国税二分局号召全体干部职工每月从工资中捐款5元,局里从节约的办公经费中补助一部分,并动员社会力量捐资,设立了一笔长期、稳定的助学基金,每年资助20多名下岗职工子女接受大、中、小学教育。送走了节前再次前来慰问与帮助的市国税局二分局干部职工,张钰林身患重病的母亲哭了,她说:“是党和政府的关怀,给我们一家人带来了希望,我们永生难忘!”
1月28日下午,宜昌市市委书记孙志刚一行来到他帮扶的两个特困职工家中。在张永凤家,孙志刚再次给她带来过年的大米、食油和面条。41岁的张永凤一家3口人,夫妻俩都是印染厂的下岗职工,丈夫身患腮窦癌,17岁的儿子最近患上了乙肝,原分配的住房已抵债给他人住,每月仅有300元生活费。孙志刚从自己的口袋里拿出500元钱交给了张永凤并叮嘱:你们要有信心,我和大家都会帮助你们。张永凤握着孙志刚的手不知说什么,含着眼泪一个劲地点头。
自1999年初宜昌市广泛深入开展“七个一”活动以来,宜昌市400多家省市文明单位先后为1万多名下岗职工家庭送去的慰问金及衣被、粮油等物资折合人民币达到580多万元。工商局、卫生局等发挥自身优势,有针对性地举办各类下岗职工培训班3000多场次,培训下岗职工5万人次,先后为5000多名下岗特困职工提供就业岗位和摊位。
扶贫帮困,重在扶智。宜昌市各级文明单位坚持重点扶智,帮助下岗特困职工家庭成员提高素质,自强自立。
以资助宜昌市品学兼优、家境贫困的大学生为己任的“中国建设银行三峡分行贫困大学生龙卡助学金”,自1995年成立以来已资助94名贫困大学生,每个受助学生在校期间至少可得到8000元的资助。如今已有54人完成大学学业,30多人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走上工作岗位的20名大学生的家已走出贫困。
向预章是首届接受龙卡助学金资助的贫困大学生之一,1999年6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税务专业,现在是三峡建行的员工。他动情地告诉记者,“如果没有龙卡助学金的资助,就没有我的今天,更没有我们家庭今天的幸福生活!用我的知识回报建行,回报社会,是我梦寐以求的人生选择!”
1998年9月,在读大四的向预章家里又出了一个大学生,弟弟向预坤考上了上海交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几千元的学费就像一个天文数字,难倒了这个家庭。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向预章的爸爸再次流着泪走进三峡建行,可当年的龙卡助学金已经发放结束。三峡建行得知这个情况后,破例增加了一个助学指标,还破例提前支付一学期的助学金,使向预坤顺利报名入学。
自1999年以来,宜昌市百家千户扶智扶路活动已由最初的100家省市文明单位参与,发展成为一项以400多家省市文明单位为主体,各级文明单位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活动内容也由立足于送钱送物,发展为“脱贫解困,重点扶智”,把解决当前困难与永久性脱贫致富结合起来。活动时间由重点放在节假日前后,发展为常年跟踪帮扶。
去年11月,宜昌市委、市政府再次动员全市所有文明单位机关干部开展“进千家门,访千家情,帮千家困,写千篇调查报告”送温暖活动,仅宜昌城区就有3200多户困难群众在今年元旦春节期间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所到每个困难家庭均收到了机关干部送来的“100元钱,1袋米和1瓶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