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时任北新书局总编辑、复旦大学教授的著名作家赵景琛,曾在《文士三剑客》一文中仿法国大仲马名著《三剑客》,将施蛰存、戴望舒、杜衡称作“文士三剑客”,其影响至今仍颇为深远。
有此“剑客”之称的九七高龄文坛前辈施蛰存先生,他的诗名虽常被文名所掩,但他按剑长啸高歌低吟,不论创作的新诗或旧诗都具有极为鲜明的个人风格。他于20世纪30年代初发表的“意象抒情诗”以新颖迷离的心理感觉意象入诗,曾风靡大江南北,至今在海内外拥有广大的知音。《北山楼诗》则荟萃了施蛰存自上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创作的传统诗歌名篇。
施老曾自述“在文艺写作的企图上,我的最初期所致力的是诗。”施蛰存写作旧体诗经历了“宋诗时期”与“唐诗时期”。民初时期崇尚宋诗派,于是他从《散原精舍诗》、《海藏楼诗》上溯读遍了苏轼、梅尧臣、黄庭坚、陆游等宋人诗集。收录在《北山楼诗》中的《凭栏》一诗是他“宋诗时期”被誉为“神似江西”的代表作。
在宋诗派之外,民初“南社诸君子则以江西诗为遗老文学,不足以任革命歌吹,乃举唐音以为帜。”于是施蛰存不得不使以前费了许多工夫圈点的宋诗让位,尽读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温庭筠等诸家别集,于是他也就有了颇具唐人风貌的《安乐宫舞场》等名篇。
抗战时期施蛰存远离故乡松江和已在那里生活并成名多年的上海。厦门大学于抗战时内迁于长汀,施蛰存在此校任教多年。他居住在长汀北山脚下,遂将书室命名为“北山楼”。“北山”也成为他最常用的笔名。
《北山楼诗》以古风和五七言律绝的形式,生动地记叙了与鲁迅、郭沫若、茅盾、郁达夫、成仿吾、闻一多、俞平伯等文化名人的亲密交往,也形象地描绘了各地山川风物以至社会生活、民间习俗等,国事、家事、亲情、友情等均生动地抒写于诗中。
著名世界语学者、文史专家徐震说《北山楼诗》,“才情卓越,藻思不匮,几于无事不可入诗。”诗词名家陈兼与说施蛰存的诗,“多乱离中作,满目山川,怀人念侣,古体似用意于昌谷、玉溪,地方杂咏不减刘白风情”。施老著名的自叙生平80首《浮生杂咏》也收录在《北山楼诗》中,因此本书也可视作施蛰存七十余年来瑰丽多姿的文学创作历程和贯通中西的严谨治学生涯的缩影。
《北山楼诗》施蛰存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