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所小学,赵渭忠总要给孩子们带去一些学习用品等。 
朱民、见辛/摄 
由于赵渭忠的资助,河北省赞皇县的贫困学生高志军才得以迈进大学校门。去年9月3日,在石家庄铁道学院,69岁的赵渭忠陪着高志军办好了入学手续,并鼓励他:“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高志军是赵渭忠资助的第315名贫困学生。9年来,赵渭忠和家人节衣缩食,共捐款24万多元。另外,他还募集资金300万元,资助失学孩子1800多人,兴建了10所“希望小学”。赵渭忠的事迹感人肺腑,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追求,他先后被评为“全军先进离退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个人”,2000年他被授予“希望工程”特殊贡献奖。人们亲切而又敬佩地称他为“希望将军”。
1993年2月14日,赵渭忠从河北省军区副政委的岗位上离休。当日下午,他就来到河北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出3000元。他说:“我要做一名‘希望工程’的志愿人员,这钱算是我的报名费。”从此,他与“希望工程”,与众多因贫困而失学的孩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离休之前,有人劝他:“军旅生涯几十年了,退下来就好好歇歇吧!”他听了摇摇头。赵渭忠想:自己军旅生涯结束了,但为党为人民工作不能结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多救助一个失学儿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就会多一份智慧和力量。他把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热爱,化作了奉献“希望工程”的实际行动。
一次,赵渭忠到涞源县去看望资助的孩子。在赵家井村,他看到村小学的校舍已破旧不堪,特别是了解到孩子们夏天在露天读书、冬天在羊圈上课的情况后,他的心里阵阵酸痛。村干部无奈地说:“翻盖少说也得8000块钱,村里实在是没钱呀!”赵渭忠当即说道:“我就是半年喝稀粥,也要拿出一万元钱,给孩子们盖几间像样的教舍。”回来后他拿出一万元,并多方联系筹措到2万元,很快为赵家井村盖起了九间新校舍。新校舍落成那天,赵家井村沸腾了!村民们敲锣打鼓,燃起了鞭炮,并送给他一块写有“希望将军”的匾牌。在新教舍里,孩子们欢呼雀跃,望着一张张笑脸,赵渭忠的心里无比欣慰。
从离休那天起,赵渭忠就把自己的离休金全都用来资助失学孩子,家中生活全靠老伴每月700多元的工资。他的行动得到了老伴、女儿、女婿的支持,甚至他的两个外孙女也用压岁钱资助了两个小哥哥和两个小姐姐。在上海工作的侄女赵菊珍也主动资助了150名失学孩子。
“献出情和爱,为了孩子!为了希望!”赵渭忠一有机会便向人们宣传“希望工程”。几个老战友和通信连的战士,成了他的第一批“希望朋友”,后来更多的人都加入了进来。
1996年7月,赵渭忠应邀到河北经济广播电台,与听众一起畅谈“希望工程”。一桩桩故事触动着听众的心灵,电台捐款热线应接不暇。在北京打工的安徽姑娘毕正丽,收听了广播后十分感动。后来,她给赵渭忠打来电话,表示自己无论怎么困难也要资助一名失学孩子。几天后,毕正丽见到了赵渭忠,抱歉地说道:“我现在拿出400元还有些难,只能分学年寄了。”她拿出40元钱、10个作业本、一支钢笔、一本信纸和20个信封,让赵渭忠转交给资助的孩子。
就这样,“希望朋友”队伍不断扩大,遍布全国20多个省市,目前已近万人,先后资助失学儿童1800多名。
有人这样问他:“你年龄大了,每天这么东奔西跑,图什么?值得吗?”他淡淡一笑,回答说:“人活得应当有价值,这个价值就是为社会做贡献。我用自己的辛苦,为党挣了一个好名声,为解放军树了一个好形象,为孩子们创造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怎么能说不值得?!”
为了“希望工程”,赵渭忠走遍了河北9市17县的山山水水,收集了几十万字的失学儿童资料。对于受助学生,赵渭忠从多方面给予关爱,经常写信,并寄送优秀课外读物。看到孩子们健康成长,他的心里无比高兴。他连续3年每年资助1200元的石家庄市特困女学生罗磊,品学兼优,荣获了“全国十佳春蕾女童”称号,去年以全市考生并列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省重点中学录取。几年来,他共收到受助孩子2000多封来信,孩子们叫他“希望爷爷”,叫他的老伴“希望奶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高兴地说:“我们两颗心连着300多个孩子的心,我们的两张笑脸对着300多张孩子的笑脸,这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孩子们健康成长,我做梦都能笑出声来。”赵渭忠还把“希望工程”引入了大学校园。1999年他和他的“希望朋友”拿出12000元,资助了河北师大等高校的15名贫困生,其中赵渭忠自己就资助了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