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2年3月11日
地点:北京五洲大酒店
嘉宾: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
主持记者:孙献涛
加快学校宏观布局结构调整,是天津市最近几年实施的重要举措。到2000年底,天津市将3458所农村中小学校压缩到了2158所。与此同时,市区中小学校的调整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调整学校布局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面,天津市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记者:天津市为什么下大力量进行教育布局的调整?
张立昌:教育是人才成长之本,是经济发展之本,是社会进步之本,抓教育就是抓天津的未来,抓发展的潜力,抓竞争的实力。可以说,教育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教育兴旺了,天津才能兴旺。
记者:教育布局调整的着眼点是什么?
张立昌:教育布局调整就是要治散、治差、治低,把分散的优势集中起来,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教育布局的调整始终着眼于中低收入的大多数群众,满足人民群众对发展教育的强烈要求,满足老百姓想让子女上好学校的心愿,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实惠,享受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记者:天津市是什么时候开始全面进行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的?
张立昌:1995年的时候,天津市政府批准了教育局、财政局联合拟定的一个《关于调整农村学校布局的实施意见》,从此拉开了农村中小学布局全面调整的序幕。此后,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把调整的范围扩大到市区中小学校,对全市的基础教育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
记者:从你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现在城市学校调整的情况怎么样?
张立昌:这项工作确实是采取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经过5年的调整,到去年初,农村学校点多面广、布局分散、规模过小的落后状况已经彻底改变。教育部、财政部对此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表扬。现在你到天津农村去看一看,最好的房子肯定是当地的中小学校。市区中小学校布局调整的难度要大一些,市委、市政府做出相应决策时,也更加慎重。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加快了对市区中小学校布局结构的调整速度。我们的长期目标是:到2006年,把市区570所中小学调整到390所左右,并全部建成基本达到国家计委、教育部共同颁布的“八七规范”标准的规范化学校,彻底消灭薄弱校;全市重点建设50所示范高中,20所模范小学。
记者:天津的高校也需要调整吗?
张立昌:需要,但高等教育的调整更加复杂,更不能用简单的“加减法”来运作。1996年,天津理工学院与原天津大学的3个分校实行合并,组建了新的理工学院。从此以后,天津的普通高校由25所调整到19所,各高校的办学规模均扩大了近一倍。南开大学和天津大学是我市最有影响力的高校,1994年同时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我们正在探索两校全新办学和共建模式,希望经过10到15年的努力,将南开和天大建成国内外知名的高水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