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大地,运河之滨,古城淮安,周恩来总理故乡的第一所省属本科院校——淮阴师范学院正茁壮成长。她自1997年组建以来,逐步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尤其是在新世纪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以前瞻的眼光和务实的精神,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办学规模逐步扩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2001年淮阴师范学院在高质量地通过了学士学位单位授予权和首批7个本科专业授予权评审之后,今年又主动申请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在新的世纪,淮阴师范学院正以崭新的姿态,乘势而上,加快发展,谱写辉煌的历史新篇章。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淮阴师范学院始终把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视为一项首要任务,相继出台了《淮阴师范学院引进优秀人才办法》、《淮阴师范学院外出进修取得研究生学位人员奖励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推出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为引进的优秀人才以及重点学科带头人,提供优厚的科研、教学和生活条件,学院领导定期看望慰问在外校读硕、读博的教师。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以待遇留人是淮阴师范学院拴人留心的法宝。目前,全院518名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近200人,博士25人,硕士120人。学院有9人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3人获“曾宪梓教师奖”,4人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10人为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43人为院学术带头人。一支精干高效、素质良好的师资队伍基本形成,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构筑了“人才高地”。
专业建设是高校办学的生命支柱。几年来,淮阴师范学院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大力加强专业改革和建设,原省教改试点专业中文、物理、数学、化学等,向更深层次发展,其它非教改试点专业也结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加大了教学改革力度。在以师范教育为立校之本的同时,淮阴师范学院加大了专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根据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发挥传统专业优势,积极寻找新的专业生长点,适时开办了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新专业。经过较短时间的跳跃式发展,普高本科专业已达22个,其中师范类本科专业14个,非师范类本科专业8个,另有7个新增非师范本科专业已获批准。学院的普高全日制在校生已达7932人,在籍成教生7000余人。在专业建设中,淮阴师范学院始终以课程建设为核心,推动教学改革,重点课程建设由专业课程向公共课程群建设发展。现有省级优秀课程8门,院级优秀课程11门,院重点建设的课程群5个。选修课注重文理交叉,学科渗透,加大了教育技能类和文化艺术类课程的比例,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搭建了新的平台。
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厚、口径宽、素质高、能力强人才的需求,是摆在高等学校面前的重大课题。淮阴师范学院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有效的措施,紧紧抓住质量生命线,唱响教学质量“主旋律”。首先从规范课堂教学抓起,先后出台了《教师教学工作规程》、《教师教学工作评价办法》、《教学事故认定和处理办法》等,坚持对全体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经常性和规范性的质量评估。其次,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教学检查制度,由院教务处组织各系定期开展教学检查,全面了解教学情况;建立教学督导制度,聘请教学经验丰富的退休教师组成教学视导组,经常性地深入课堂了解教学状态;建立院、系两级领导干部随机听课制度,把教学中心地位落到实处;建立学生信息员制度,及时了解和反映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制度,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以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与建议。再次,定期开展教学标兵、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评优活动。淮阴师范学院以提高办学质量为目标,取得了较好的办学效益。在2001届582名本科毕业生中,有38人考取研究生,占该届毕业生的6.53%。英语专业8级考试通过率高于全国师范院校5.6个百分点。淮阴师范学院特别注重创新教育,
设立了创新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学研究、社会调查等,并加强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工作,对优秀论文向外推荐公开发表,文科学生年人均公开发表文章0.7篇。
教学是立校之本,科研是强校之路。淮阴师范学院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以科研带动教学,以科研促进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先后制定了《关于科研工作量化管理办法》、《关于科研奖励办法》、《关于加强学科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遴选院级重点学科和学科带头人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从而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推动了学院办学层次、规模、效益及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1997年以来,淮阴师范学院教师共出版专著37部,公开发表论文近2500篇,其中发表于国内外核心期刊上的论文近400篇。1998、1999年淮阴师范学院科研成果专项排名居前,据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自然科学研究成果在本科高师院校(含师大)中分别列39、36名,据《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统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分别列为42、45名。《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质量稳步提高,论文复转率历年来在高师院校中排名靠前,1999年进入全国社科学报百强。
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跨越式发展的思想和组织保证。淮阴师范学院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内容、新途径,注意充分利用地处举世敬仰的周恩来总理故乡的德育资源,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学习周恩来氛围。学院成立了“周恩来研究会”,并组建了学生分会;《淮阴师院学报》、《淮阴师院报》分别开辟了“周恩来研究”、“总理风范”栏目,定期举行周恩来思想研讨会;学生经常到周恩来纪念馆、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开展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全院开展了创建“周恩来班”活动,制订了周恩来班评选办法、周恩来奖学金评选细则。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学习周恩来的伟人风范,“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淮阴师范学院把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作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细抓实,坚持用高尚的道德来引导学生,用文明礼节来规范学生的行为,制定了《淮阴师范学院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安全教育与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组织学生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开展“文明道德教育月”、文明素质教育评比活动,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淮阴师范学院坚持以“两课”为主渠道,辅之以“两校三组”(党校、团校和学党章、学马列、学理论
小组)理论教育网络,积极推进“三个代表”的“新三进”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扬起理想的风帆。淮阴师范学院在江苏高校率先制定了德育评估细则,坚持每两年评估一次,并且大力表彰“三育人”先进个人。淮阴师范学院注重加强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红红火火,丰富多彩。“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文化艺术节”、“大学生辩论赛”、“科技周”、“思想品德知识大赛”,每年都有新举措、新内容、新方式。学院共有学生社团38个,社团活动成为校园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扎实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为淮阴师范学院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院先后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学校、江苏省普法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2001年又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称号。
良好的教学设施是环境育人重要的物质基础。目前,淮阴师范学院校园占地面积1198亩,建筑面积270523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价值2509万元,拥有电脑美术实验室、电脑音乐实验室、演播室、卫星电视接收系统、语音发射台、多媒体语音室、微格教学实验室以及其他各类实验室和校园网络等较为先进的教学设施。图书馆功能齐全,图书资料总量为98万册,生均达到112.8册。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校园内草坪如茵,绿树成林,花草环绕,清风扑面,处处生机勃勃,令人心旷神怡。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长期以来,淮阴师范学院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动摇;坚持德育为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不动摇;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不动摇。近二十年来,学院为国家输送各级各类人才2万多人。特别是近几年来,淮阴师范学院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注重质量,提高内涵,培养的毕业生专业思想稳固,知识技能扎实,就业口径逐步拓宽,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
新世纪的朝阳已经升起在江淮大地,照亮了苏北老区这片神奇的热土。年轻的淮阴师范学院又以大手笔绘就了更加壮丽的蓝图。新校区26900平方米的第一组教学楼、34000平方米的学生生活用房拔地而起,17000平方米的实验中心大楼、25400平方米的体育场所正紧张筹建。2010年,淮阴师范学院将发展成为一所占地1500亩、在校生达15000人的以师范教育为重点和特色的地方综合性大学。
日新月异的时代,往往把今天辛勤创造的成果变成历史,并敦促人们再造辉煌。改革开放的机遇使淮阴师范学院焕发出新的生机、新的活力。在改革的大潮中,她将与时俱进,向世人展现出更为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