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魂牵梦萦五星红旗

2002-03-18 来源:光明日报 袁李来 罗静 我有话说

1999年12月20日,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澳门冉冉升起。从此,澳门回家了。这是中国几代人的梦想,更是一位老人的毕生宿愿。他就是我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

说起曾联松,首先得从他那段不平凡的革命经历说起。受进步思想的熏陶,曾联松读中学时就参加了“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1936年考入南京大学的前身——中央大学经济系。

第二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央大学仓促西迁,曾联松也随校来到重庆沙坪坝。当时,大后方的抗日救亡运动蓬蓬勃勃,他参加了重庆抗日救亡联合会(秘密学联),积极投身革命。

中央大学迁入沙坪坝后,中共沙磁区重建了中央大学地下党支部,在进步学生中恢复和新建了一批社团,利用社团开展抗日救亡运动,从中发现先进青年,壮大组织,曾联松便是中央大学党支部恢复后发展的新党员。这一年,他21岁。“皖南事变”前夕,曾联松得到组织上“立即转移”的紧急通知,离开重庆。在紧急疏散中与党组织失去联系,后辗转回到老家浙江瑞安。为了生存下来寻找组织,他找了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有一次,读到毛主席新填的词《沁园春·雪》,竟情不自禁地在课堂上讲起来,并用漂亮的楷书抄上黑板,他太想念党组织了!后来他又从家乡来到上海,虽然长期未能与组织接上关系,但对党的信念却始终如一。后因种种政治上的原因,直到1985年11月,曾联松才又重新回到党组织的怀抱。那一年,他68岁。

对党始终如一的追随,对新中国的无限热爱,同时也成为曾联松设计国旗图案的创作动机和惟一动力。1949年7月,曾联松在报纸上看到新政协筹备委员会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心情无比激动。他想虽然自己不是画家,也不是设计师,但怀着对祖国、对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他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构思设计中去。为了把握好国旗的设计格局,曾联松学习了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等著作,然后按照征稿词的要求,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构思、设计、制作,终于选择出自己认为最满意的图案——红地五星旗。红色象征革命;黄色象征光明,也象征中华民族是黄色人种。在图案设计上,大星代表中国共产党,4颗小星代表当时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各阶层人民。小星各有一角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似“众星之拱北辰”,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当时,全国征集到国旗图案3012幅。国旗图案审查组评选出38幅,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据记载,开始入选的图案,并没有曾联松这一幅。后经张汉中将军和田汉的极力推荐,才作为第32号列入38幅备选图案里。9月25日,全体政协委员审阅了《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毛主席指着红地五星旗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了我们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这个图案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实际。毛主席的见解得到大家的一致赞同。

9月27日,经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投票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同时决定将原来大星中的镰刀斧头去掉,旗面显得更加简洁明快。步入暮年的曾联松,更是把全部心血投入到对祖国的无限爱恋中。他曾告诉家人,这一辈子还有三个心愿:一是看着五星红旗插上香港岛:二是看着五星红旗在澳门上空飘扬:三是海峡两岸早日统一,让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都飘扬着五星红旗。1997年,五次中风后的曾联松已不能走动,当听说为迎接香港回归,上海自来水公司组织一个自行车队,准备骑车1997公里,到香港参加“七一”庆典,并想赠送由他签名的国旗时,躺在病床上的老人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在护士们的帮助下,他用三天时间,在150面红旗上签上了共和国不会忘记的名字“曾联松”。

在新中国成立50周年前夕,南京大学曾派专人去上海探望、慰问曾校友。不久,老人于10月19日在上海病逝。

斯人已逝,但老人那句肺腑之言——“我永远相信,五星红旗不会倒,愈经风雨,它将愈鲜艳夺目”却清楚地在耳畔回响,这不正是曾先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