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申奥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国家奥委会及北京市政府迅速制定了实施“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案。就如何将2008年北京奥运办成“绿色奥运”等有关问题,记者专访了国际科联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第一副主席兼中国委员会副主席、联合国大学跨千年全球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北京分部主任王如松。
记者:首先请您诠释一下“绿色奥运”的概念和意义。
王如松:“绿色奥运”旨在以2008年北京奥运为契机,通过生态建设促进人们观念的改变,全民生理、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城市环境的快速改善、城市生态资产的快速积累和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的快速加强;激励城市产业的生态转型、城市经济的健康运行和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育。绿色奥运是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一个过程、动力、行为、生机、一种文化。与悉尼奥运会不同,北京奥运是一种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生态奥运,需要和谐的生态服务功能、资源节约型的高新科技和天人合一的东方传统文化来支撑。它的实施乃至成功举办,将是有中国特色的大手笔、划时代的生态奥运,其意义远远超过举办本身。生态建设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永久之计,我们要以营造“绿色奥运”为契机、为动力,长期做下去。
记者:为什么“绿色奥运”生态建设是本?
王如松:要实现“绿色奥运”,生态建设是根本。它不仅包括蓝天绿地、青山活水、鸟语花香、气候宜人等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还包括物资、能源、资金、信息有效利用的生态产业的建设,是不断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进化过程,更是政府、企业和市民的观念、意识、行为、文化、政策、法规等层面的社会生态功能的全民行为。要达到“绿色奥运”的目的,就要营造生态北京新模式。
生态北京不仅需要形态结构的表象绿,还要神态功能的内在绿,更要动态机制的潜在绿。生态北京建设的宗旨就是要改变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育、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
记者:请您谈谈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
王如松:北京市政府在申奥成功前,多年来就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环境改善等方面,投巨资做了大量实际工作,硬件方面如:蓝天工程、绿水工程、青山工程和绿城工程,旧城改造、整治脏乱差环境等。软件方面如:狠抓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年年有规划、措施,并基本落到实处。但与“绿色奥运”的“达标”仍有差距。北京生态环境问题的表象是单个环境因子如大气污染、交通堵塞、水资源与水污染、垃圾和绿化建设等问题,实质是城市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长期失调形成的生态问题。
目前北京生态环境建设硬件投入多、治标应急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管理和能力建设相对不足。软件投入少,社会签名多、呼吁多,有实效的改善生态环境的行动相对少;这不只是一个投入问题、技术问题,根本上是人们转变观念的认识问题和管理问题、社会伦理道德问题。认识不够、责任不清、监督不力、管理不善、执法不严等软件问题要根本扭转。
记者:针对上述问题,您有何建议?
王如松:要尽快制定、实施北京市生态建设战略规划。必须以生态为纲、奥运为用、环境为体、发展为常,纲举目张。首先,强化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软件建设能力。促进决策、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与系统化。与北京市“十五”计划等有机结合,制订、实施生态建设的标准、法规。将任务下达到各级政府责任部门并逐年落实,乃至分解到每个街区、单位和个人。
第二,诱导企业的生态转型。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为宗旨,计算本行业对首都生态的贡献率,加速生态产业孵化、生态产业园的重组。建立企业的“绿色核算体系”,全面削减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使用及废弃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甚至“关停并转迁”。积极引导和重点实施可再生能源及能源清洁利用工程等多种生态建设示范工程。2008年前,全市企业ISO14000认证合格率应超过50%。
第三,打一场持久的生态建设的“人民战争”。充分利用环保和生态建设的各级志愿者组织并发挥作用,积极扶持绿色学校、绿色医院等示范工程的建设。根据专业优势,制订、实施各单位建设生态北京的计划。“从我做起”,自觉改变不良传统生活方式和消费行为。落实分片包干制、举报制、义务巡逻制等。利用四大新闻体大力开展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活动,编写生态北京建设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