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选是院士,而且是两院院士,是获得了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院士。
王选声名显赫,是因为他主持华光和方正型计算机激光汉字照排系统的研制,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可说是新时代的“毕”。
但王选面对巨大的成就和荣誉以及众多的崇拜者,却极为冷静地在2月22日《光明日报》上撰文说:“不要迷信院士”。
王选认为,一般来说,院士是一个人一生做了重要贡献,国家给他的一种肯定。他个人的两次创造高峰,一次是26岁时,一次是38岁。从他55岁时,一年戴一个院士桂冠,一下子成了两院院士。正当“王选热”时,王选却自亮“底牌”,说“自己过了60岁,而在计算机等高新领域,很难有60岁的权威。”计算机技术领域,创业者都是年轻人。这不是什么“伟大的谦虚”,而是表明了一个头脑冷静清醒的科学家自知之明的科学态度。不要迷信院士,是王选倡导年轻的创业者要明白创业的“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敢于在学习继承中解放思想,挑战权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种意识极为难能可贵。
“不要迷信院士”,是说在高新技术领域要更多地关注“小人物”,激励年轻人勇于攀登高峰。王选语重心长的剖白,是对正在创业的“小人物”的厚爱和鼓励。当然,年轻人应该向老同志学习,“小人物”要向权威的科技成果看齐,但这种学习是为了创新,而不是盲目地迷信、追随和固守。对“小人物”的关注应该主要体现在帮助和支持他们“过去时”和“现在时”的创造过程上。“小人物”年轻,有朝气,富有创造精神,少有框框限制,但也容易迷信权威,积极性和创造性也容易受到挫抑。王选提出的“不要迷信院士”的观点正像一剂扶助“小人物”扬长避短、不断进取的“良药”,其意义和作用是深远的。
“不要迷信院士”,是说戴有名人、权威桂冠的人要有自知之明,保持一种凡人心态。一般情况下,有些人一成名、一作权威什么的,就有人捧、有人敬、有人迷信,自己也喜欢搞点“个人崇拜”了。王选“功成名就”之后对他常上电视的解释是,“一个真正有才能、正在创造高峰的科学家,哪有时间去频频上电视。上电视说明我的科学生涯快结束了,只能在电视台上露露面了。”这种从平民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意识很深刻,也很清醒。迷信是盲目,是枷锁,是桎梏学习创新的藩蓠;因崇尚而学习继承院士、权威和名人的成果是必需的,但应在学习中继承,在创新中发展。对权威的轻视是无知的,对权威的迷信则是盲目的,有时对权威的怀疑才恰恰是新的创造的孕育和萌生。在这种意义上说,王选“不要迷信院士”的说法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我非但没有因王选说了“不要迷信院士”而冲淡对他的敬仰,恰恰相反,对王选这样的科学家我心里更加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