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腾/摄
吴敬琏:1930年生,1953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经济系。现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记者又见到了吴敬琏教授。他依然是满头白发纹丝不乱,依然是沉着自信的笑容溢满脸庞,言语仍是那样犀利睿智。
记者:您最近谈到“解决就业问题必须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观点,这是基于什么背景?
吴敬琏: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改革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国有经济方面来,国有企业要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样,就不能再靠国家补贴、银行贷款等来维持国有企业数量巨大的冗员。于是,就有大量国有企业的职工要“下岗”。目前我国每年下岗职工达到500万甚至1000万人,政府也用了各种方法,如“三条保障线”等,希望能够维持“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但是要根本解决问题,还得想办法让他们找到新的工作岗位。
如果把眼界局限于国有经济的范围内,下岗职工分流问题将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从过去几年的经验看,出路在于发展民营经济,发展中小企业。据全国工商联的数据,1997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有600万人实现再就业,其中有353万人在非公有制经济中就业,在原有私营企业就业的200万人,自行创业的有153万人。正因为如此,1998年4月在国务院领导和全国政协常委会召开的一次座谈会中,许多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民营企业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分流的主渠道。在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浙江温州和台州,根本没有失业问题。即使浙江全省,也基本上没有这个问题。
记者:但现在又如何解决“既要为进城务工务商的农民准备足够的工作岗位,又要安置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的矛盾?
吴敬琏:要为总数达到二三千万的国企下岗职工找到新的就业岗位是一项十分艰难的事情。尤其困难的是,国有企业的改革过程是和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同时进行的。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工业化过程的核心就是把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出来,转到近代的工商业、非农产业中就业。这样的剩余劳动力有多少呢?人们有不同的估计,中位估计是1.5亿。这样,下岗职工的分流遇到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需要到城镇非农产业中就业这个大潮的“顶托”。城市有下岗职工,国家的财力还是有能力在一段时间里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的,问题是我们还有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到城镇中来就业,为他们创造工作岗位,就成为政府必须肩负的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也仍是惟有依靠民间力量,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才有可能完成这个关系亿万农民切身利益和关系国本的艰巨任务。事实上,从浙江、苏南和珠江三角洲一些中小企业得到迅猛发展的地区的情况可以看到,当那里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部分转入了城镇非农产业,不但本地农村富了起来,还因为吸纳了大量外地劳动力,为他们提供大量货币收入而使其他地区农村的富裕程度有所提高。
记者:如何提高中小企业的活力和企业家的主动性?
吴敬琏:由于计划经济多年积习的影响,民营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例如消除歧视问题、拓宽融资渠道问题等。近日,国家计委发布《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要求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促进民间投资的发展,这对于民间中小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逐步放宽投资领域、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政策都将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