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市场经济呼唤慈善家

2002-03-2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马仲器 本报记者 谢 军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带来了社会总财富的大量增长,也造就了一大批先富裕起来的高收入阶层,这些改革的受益者如今已在积极地思考着怎样更大程度地回报社会,投身于慈善事业无疑是他们的良知选择。上海市新当选的十大杰出青年、市政协委员、市侨联青年委员会副理事长沃伟东就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

沃伟东是一位民营企业家,现年35岁。他凭着自己的智慧、才干和艰苦创业,如今已成了一个拥有较多财富的人。富起来之后,他并没有忘记那些承担着改革的阵痛而生活相对困难的弱势群体,他深感有责任和义务为他们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

自1999年以来,他先后为社会公益事业捐款累计达六七百万元之多。他捐钱搞慈善助学,资助品学兼优然而生活贫寒的大中小学生;他出巨资参加慈善义拍,为患白内障的贫困老人重新点亮生命的希望。

沃伟东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若要做善事,手中先有钱。然而,对他来说做善事又并不是单单捐献一笔善款就算完事,他如今作为上海市慈善基金会的一名常务理事,和大家一样正在思考怎样将市场经济下的慈善事业做好做大这一命题,为此他在探索慈善基金的保值增值上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据悉,目前包括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在内的各类公益慈善基金都面临着一个紧迫的课题:随着央行多次降息,可资利用的利息部分相对减少,其资助的能力也随之减弱。为确保公益慈善基金的有效运行,有必要探索基金保值增值的新途径。相比发达国家,在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开展得比较成功的国家,基金都无一例外投向市场进行资本运作,确保基金保值增值。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上海的慈善基金在操作上也理应有和国际操作规范接轨的大手笔,这已成了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决策层的共识,而沃伟东已成为这一理念的探索和实践者。由于他在这一领域的成功尝试,眼下他已被舆论称作是国内第一个运用资本运作方式管理公益慈善基金并获得成功的人。

沃伟东认为,在当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条件下,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有助于缩小两极分化。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慈善事业无疑是调节贫富差别的一个平衡器。所以说有必要向全社会倡导一系列的慈善理念。而在今天上缴个人收入调节税这一做法已被大多数国人所理解接受的同时,他觉得有必要适时地向社会提倡“第三次分配”的慈善理念。

沃伟东非常推崇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第三次分配”的提法:通过市场实现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一次分配,通过政府调节而进行的收入分配被称为第二次分配,个人出于自愿,在习惯与道德的影响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赠出去被称为第三次收入分配。在第一次分配和第二次分配之后,社会协调与发展方面依旧会留下一个空白。不管留下的空白较大还是较小,都意味着在社会协调发展方面还有一些工作去做。因此,从收入分配的角度来看,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性就突出了。由于第三次分配是人们自觉自愿的一种捐赠,因此它的影响是广泛的,它所发挥作用的领域是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无法比拟的……

因此,他从不把自己捐款做善事看成是一种额外的施舍,恰恰相反,他认为这是一个拥有财富的人的份内之事,因为捐赠钱财本质上可以看成是在进行第三次收入分配。

他认为我们的慈善队伍还不够庞大,我们的慈善理念还远没有成为每个公民的内在道德要求。他说,倘若社会上的贤达、名流、歌星、影星等所有高收入者都能有“第三次分配”这样的收入分配观,都能把捐赠献爱心看成是先富起来者的一种应尽的责任,那么我们的慈善队伍会何等壮大,我们社会的文明程度又会何等地提升!

沃伟东的父母都是共产党员,打小起父母就对他有严格的庭训,他们教育他要好好读书、好好做人,并一再告诫他“助人为快乐之本”。

他始终只是将自己看作是一个财富的管理者、经营者,而不将自己看成是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拥有者。他说,真正意义上的财富是属于全社会的,而他的使命只是怎样运用自己的能力和专业知识去让这些财富增值,让手中的财富能使更多的人受益,如为国家多创造税收,为民众多创造就业机会,为社会多提供服务等等。

他告诉记者,如今由他领衔的上海汇银投资有限公司主要从事风险投资业务,为二十一世纪的生物医药、高科技、环保等前卫产业提供资本支持。眼下已有舆论将他称作这个“家”、那个“家”的,而他更愿将自己定位为“慈善家”。近几年来先后出资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做了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但他并不满足于这些,他愿以自己的慈善实践和慈善理念唤起更多富有爱心的人共同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作贡献。正如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副会长余慧文女士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现代社会,不仅需要企业家、金融家、科学家,也需要产生自己的慈善家——乐意为社会奉献爱心的慈善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