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与私天平上的选择

2002-03-2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曾毅 我有话说

“与大山对话、让路在脚下延伸”,有一种职业常常被人们这样歌唱,其实,诗意的语言需要工作来承载。开山劈岭历尽无数艰险、让曾经的荆棘与乱石成为通天大路,来不及体味喜悦,他们就会投入到另外一段荒凉,依旧一身泥水、一身艰险……修路工人一生都是这样重复着。

在这样的队伍里,如何让党的光辉照耀?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第十三局集团公司三处十队党支部书记刘清华的答案是奉献与牺牲。

要塌方了,想到施工的工友,他毅然跑进洞内

2000年3月,十队在吉林省白山市珠宝隧道施工。10日上午9点10分左右,刘清华刚走进隧道,多年的经验使他感觉到洞顶正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往下沉。就在眨眼间,已经喷浆制复的地方出现了裂纹。“要塌方,快撤!”他的喊声提醒了身边正在施工的14名工人,而他却继续往洞里跑去。因为在离隧道口180米远的上导坑掌子面上,还有10名工人。

石碴伴随着他的脚步噼里啪啦往下砸,身后已经跑出洞的那14名工友在一声声地呼喊:“危险,快回来!”掉转身,刘清华完全来得及脱离危险,但他的步履没有一丝犹豫,里面工人的安危占据了他全部的思维。只听见一阵巨响,山体大塌方封住了隧道。

洞内一片漆黑,10名工人惊呆了。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都在吗?”一道微弱的亮光在黑暗中闪烁,刘清华借助打火机的微光找了把钢锯锯断了通风管,又把停在上导坑的汽车车灯打开,用长长的电缆线将车灯与电瓶连接。氧气有了,光明有了,但死亡的威胁还在。有人发出轻轻的哭泣。刘清华走到张会军面前:“这里只有咱们两个党员,我们要起带头作用,千万别慌。”

20个小时的安全避险显得如此漫长。在确认塌方已经基本停止后,刘清华开始组织掏洞自救。凭着对洞内的了解,他决定在隧道右侧土质较松软的地方掏洞。但当自救洞掏到8米时,又一次塌方埋住了一位工人。大家手忙脚乱地把这位工人解救出来,望着坍塌的自救导洞心灰意冷。40小时的饥寒交迫,人们已经到达了体能的极限和精神崩溃的边缘。

又是刘清华站了起来:“要死我先死,我们一定要突围出去。”铁锹和手将导洞一寸一寸地延伸。

6个小时过去了,人们忽然听到洞外咚咚的挖掘声:“有救了!”12日早6时30分,自救导洞和洞外救险导洞对接,刘清华组织工人一个个撤离,当他最后一个爬出洞口时,通道再次塌方,碎石压住了他的左腿。抢险队员眼疾手快,一下子把他从死神手里拉了出来。

把钱送给了患病的工友,放弃了探望老母的计划

在刘清华主管十队的十多年里,为了让队友先脱离危险,他的肋骨折过两根、头上缝过13针……但十多年间全队没发生一次重大事故。他说,党员党员,吃苦在前;干部干部,先干一步。

1987年的冬天,十队担任大秦铁路的修建。当时工地的条件十分艰苦,大家都住在一个废弃的仓库,单人床很少。同志们进去后把刘清华的行李放在了单人床上,刘清华一声不吭地把自己的行李搬到了地铺上。平日里,刘清华总喜欢把自己的办公桌摆在工棚中间,四周是工友的铺。谁有个头疼脑热、谁有个思想疙瘩、谁家有个大事小情,他的心里清楚得很。

1996年春节,刘清华代表组织去长沙看望患鼻癌住院的工友李放民。到了医院,他看见李放民为了治病省吃俭用,于是,就把组织给的钱,连同自己身上的钱全都给了李放民。而此时,距此不到300里的老家,他的母亲也在生病。刘清华没有钱买汽车票回到不通火车的老家湖南澧县,放弃了探望老母的计划。

6名临时工要减下4名,他先划掉妻子的名字

从铁道兵战士到十队书记,岁月在变,身份在变,但刘清华对党的誓言从未改变:“在公与私的天平上,我惟一的选择就是减轻自己和家人的砝码。”

刘清华的爱人李华英一直在老家农村,直到1991年才随队来到盘锦,靠打零工贴补家用。好不容易等到1992年的4月,李华英才和其他5名家属一起当了上队里的临时工。谁知不到一年,6名临时工要减下4名,刘清华想都没想,就把李华英的名字写上。对丈夫一向忍让的李华英生气了:“我首先是你的职工,其次才是你的妻子。你给我一个辞退我的理由。”刘清华惟一的回答是:“你是我的老婆,你不下谁下?”那一次,队里留下的是两个工人的家属。

如今的刘清华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但在工友眼里,他还是喜欢埋头苦干、喜欢下下象棋的刘清华。在刘清华自己看来,他依旧喜欢阳光明媚,因为这样的天气里不容易塌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