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千年古韵谱新曲

2002-03-3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做法,在现今市场经济大潮中已越来越多见,正因为如此,怎样优化文化、做大文化,文化如何为经济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也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在轩辕黄帝故里,河南省新郑市用成功的实践回答了这些问题。

巧合——历史与再造天衣无缝

这是一方处处洋溢着文化气息的广场,以黄帝故里大祠庙为中轴线,正面恢复了拜谒牌坊,青石铺就的大道正中,象征中华民族第一王朝的乾坤浮雕圆盘古朴气派,横穿广场的“姬水河”上,拱形“轩辕桥”更是一绝。

此桥根据文献记载设计。桥基开挖当天,一个重要发现振奋了广场的设计和建造者——待建的轩辕桥下,有一座明代砖桥,完好无损的桥碑上,三个竖排的阴刻篆体字与正在施工的桥名一字不差!闻讯赶来的考古人员证实,此地正是历史上姬水河的确切位置,此桥正是当时官员百姓拜谒黄帝的必经之路。

历史与再造的天衣无缝并非偶然。在此之前,新一届市委、市政府将当地每年农历三月三拜祖祭典的习俗作为经营黄帝文化的“卖点”,但作为祭典中心的轩辕故里祠庙,却年久失修,路狭堂窄。为了再现历史上“华夏同祖,万姓归宗”的盛况,市领导出面邀请了国内知名史学专家和建筑学家到新郑现场勘测。正如市委书记张春香所讲:“黄帝故里景区在承担传承历史文化、体现旅游参与、吸引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多种功能中,文化是第一位的,一砖一瓦都要有讲究。”

正是这种讲究,使国家、权力和统一象征的始祖宝鼎,以高6.99米,重24吨的世界之最出现在轩辕丘之上;新建轩辕广场上56根图腾玉柱集中了华夏各民族的文化特征,穿越玉柱的50米通道再现5000年文明史;广场附近的黄帝纪念馆更是详尽记录了中华民族第一王朝的发展脉络……

和谐——一线穿起万颗珠

42万人次植树300万株,使1.2万亩荒山披上了绿装,150公里道路成为绿色通道,市区新增绿地5万多平方米。

今年春天新郑刮起的这股“绿色旋风”,也是全市文化带动旅游的一个组成部分。

新郑不仅是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诞生地,还是距今8000年的裴李岗文化遗址首掘地,春秋战国时期,郑、韩两国先后在此建都达539年,境内还有子产墓、白居易故里、欧阳修陵园等历史名胜,当地馆藏文物量居全国县级之首。今天的新郑拥有农业结构调整后荣获的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林业局命名的“中国红枣之乡”……

“我们要力争使文化旅游这条红线,串连起全市的千万颗明珠,让每一位游客的视觉里充满美感。”

素有“女强人”之称的市委书记张春香,说到的必定做到。从景点到路途,从机关到企业,全市绿化工程实行目标管理,奖惩兑现。如今春回大地,乘车进入新郑境内,沿途但见两侧绿化带新芽吐翠,远眺始祖山树影笼罩,市内的几处广场花坛更是生机盎然,古老与现代在一个“绿”字里实现对接和延伸。

收获——不仅仅在于数十亿元项目

一位实力雄厚的投资公司经理,在与新郑市政府签订了共计12亿元人民币的建设项目后,对市长赵武安说:“上始祖山那一刻,‘第六神经’就告诉我,新郑人杰地灵,是个干大事的地方。”

这个项目只是新郑市将于4月15日举办的“炎黄文化节”启动之前开始签订的几十个项目之一。然而市委市政府领导在接受采访时最先提到的,是这个城市荣获的各种先进称号: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社会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先进文化(县)市、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去年以来,已有二百多万人次的海内外华人和周边群众到新郑朝圣拜祖。中国滑翔强手邀请赛、河南第三届工艺美术博览会也看好新郑地气人气,把今年的赛事和展览同时定在炎黄文化节举行。

“以黄帝文化为旗帜,以积淀深厚的古文化资源为依托,把旅游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对外开放的龙头产业优先发展,强力推进古文化经营”,这段曾经写进新郑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文字,如今可以成为一组数字的真实注脚——去年,新郑实现国内生产总值86.9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606元,农民人均收入3141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省第二位,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