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10月至今,清华大学用百万年薪聘请的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教授,在工业工程系担任系主任已经一个学期。日前,这位在新中国清华大学校史上首次担任院系领导的外国学者,就他在中国大学任职的情况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萨文迪说,一个系是否成功,有几个标准:一是有多少教授担任国际知名学术期刊的编委。清华工业工程系14位教师中,目前已有11人次担任,占70%。而这个比例在中国较好的工科院系一般只有10%。第二个标准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世界享有巨大影响的美国工业工程师学会会刊,去年10月以很大的篇幅报道了萨文迪到清华任职的新闻。《科学杂志》等在全球有广泛影响的媒体也都做了报道。许多媒体都把此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又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个标准是教师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文章的数量。半年前,这个系的教师每年人均0.7篇,现在已达到人均1.5篇。萨文迪欣慰地说:清华工业工程系成立半年来,已取得了很好的进展。
经过半年对中国工业工程领域的了解,萨文迪建议中国成立两个“中心”。其一是信息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可用性国家评估测试中心”。他在解释“可用性”概念时说:有时人们花了很多钱买了家用电器,却因操作复杂不会用。“中心”的任务之一就是把电器使用的难度量化。如某产品可用性为0.7或0.8,可用性数值越高,掌握起来越容易;另一个任务是为企业提供提高可用性的措施,不仅要知道得了什么病,还要知道怎么治。
他说,如果国家能制定相应的政策,要求中外制造商提供的信息产品与服务必须经过“中心”的评估测试,那么就可以推动中国企业在软件产品方面提高质量,并能促进出口。中国的百姓也会得到更优质的产品与服务。如果这个建议能被采纳,这将是全世界第一个国家可用性评估测试中心,这样中国就不是跟踪而是领先了。
其二是纳米产品制造中心。他说,现在国内外有很多纳米技术研究中心,但都是研究纳米材料的,我们应该成立一个纳米产品制造中心,这样的中心美国也还没有,如果我们能成立的话,又是一个世界第一。他强调:中国不要老是跟踪,要创新。
萨文迪说:我对中国了解还很少,仅仅接触了受过高等教育的名牌大学的师生。我希望到中国农村去接触一些只受过二三年教育的人。我曾写过一篇关于中国计算机界面设计的文章,一位来自西藏的教授对我说:你的研究范围还太小,中国有56个民族,而你的文章只涉及了汉族。
作为系主任,萨文迪认为,清华工业工程系的教师负担很重,这个系所有专业都是英文教材,英文授课,所以老师的备课量很大。他们还要搞科研,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文章,做学生工作。他对老师们的敬业精神表示满意。
萨文迪对工作抓得很实。这次来清华,他曾用整整一天的时间与系里教师逐个谈话,了解每人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情况,并提出具体建议。全系14位教师他找了10位,一直谈到晚上10点。此后,他又抽出半天时间,找上次没来得及谈的另外4位教师逐个交谈。他曾把全系学生分成三批,分别座谈。然后根据学生反映的情况,与其他系领导共同制定了加快实验室建设、引进教师和向社会宣传工业工程专业等几条措施。据介绍,萨文迪在清华工作期间,每天的E-mail常常达到100多个,实在忙不过来,他就让秘书整理一下再给他看。
一个学期中,萨文迪真正在清华的时间并不多,但他在美国每隔二三天就要通过E-mail与系里有关领导、教师研究一次工作。特别是他以自己的影响力为清华工业工程系做了大量与世界著名学会、期刊沟通的工作,该系近半年来在世界著名期刊担任编委的人次、发表文章的数量有较大的提高。
然而,工业工程系的同事们从系主任身上感受最深的还是他的思维方式。工业工程系常务副主任郑力教授说:我们过去的思路一般是美国在哪方面投入高,说明哪方面很重要,我们就跟着做。而萨文迪教授总是说:“美国做了,我们就不一定做,我们要做他们没想到的、还没做的。”这种思维方式对我们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