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不到两年的青岛高新技术区“生物谷”,如今已结出累累硕果:截至目前,已有上百名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携带成果到这里创办高科技企业,并已孵化成功;这里已有几十个项目顺利通过有关部门的成果鉴定,并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的生产批准文号,一些产品已开始进入市场。谈起“生物谷”的快速发展,青岛高新区管委会书记王雁喜形于色。他说,是创新机制激活了青岛“生物谷”。
通过搭建“官、产、学、研、资”相结合的平台和市场化运作手段,聚集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的顶尖人才,形成人才高地——这是青岛“生物谷”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生物谷”创办之初,青岛高新区便拿出一座办公大楼,花数千万元进行装修,为即将进入的科技人才免费提供高档办公室,并免费为他们装电话、装电脑;为帮助这些人才“孵化”高科技企业,高新区又建立起“一站式”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为帮助他们进行成果转化,高新区又建立了科技创业孵化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这些创新机制,使青岛高新区成为一方令人注目的“热土”,仅2001年,就有30余位留学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家的知名学者和博士,带着他们最新的、具有市场前景的科技成果到青岛“生物谷”创办公司。一年多来,上百名专家学者已在青岛“生物谷”创办起“剑桥湾”、“赛奥”、“基因研究发展中心”等30多家以生物技术为主的专业研究机构,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中小型企业,他们的数十项生物工程项目正在“孵化”。这些项目涉及“克隆”技术、干细胞、基因芯片、海洋药品、海洋基因工程、蛋白质库、中医药等世界最先进的领域。
创新机制,大大缩短了科技人员进行科技成果转化的时间。仅短短一年多,青岛“生物谷”便有几十个项目孵化出成果。青岛博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与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和解放军兰州总医院合作,在青岛“生物谷”组建的“博新生物实验中心”,已研究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项生物医药高科技产品。青岛海汇公司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张燕霞教授合作成立的青岛新高研究所,经过一年的发展,已取得了两个健字号的高科技产品。另外,青岛海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金属硫蛋白、灰树花多糖,青岛迈瑞因生物工程技术有限公司的番茄红素等产品,均已被青岛市科技局认定为高新技术产品。青岛中狮科技有限公司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已取得国家二类新药1个、四类新药2个。
创新机制不仅使青岛“生物谷”成为名副其实的“孵化器”,使它快速孵化出众多的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机制还使青岛“生物谷”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的助推器。
谈起“入谷”一年多的创业感受,博新公司的周春华董事长和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张燕霞教授感受颇深。他们说:过去在科研所,科研人员的成果通过了鉴定就算大功告成了。在这里,则是实现了科技人员与企业、科技和资本的优化组合,也就是说,将科技企业家和科学家绑在了一起。
记者在青岛生物谷采访时发现,这里的每个高新技术企业,其“掌门”几乎均由企业家和科学家“组合”而成。此类组合,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也许,这正是青岛生物谷能快速起步发展的“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