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悠扬婉转的“南戏”到命途多舛的《六十种曲》,再到打磨精湛的《六十种曲评注》,这三种文化事象跨越时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中国文化长河中一条色彩斑斓的溪流。
南戏,是用南方的语言、歌曲所组成的一种民间戏曲,形成于北宋末宣和年间(1119——1125年)。在明代,南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学本或演出本甚多。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资收集、整理、刊刻南戏文本的是明末清初时人毛晋。他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藏书家、版本学家和出版家。他的藏书楼谓汲古阁。毛氏就是以汲古阁的名义刊刻出版了《六十种曲》这套中国历史上戏曲集中、影响最大的辉煌巨编。
《六十种曲》刊刻出版后,中国社会兵连祸结,世事沧桑,其保存与流传命途多舛。清乾隆和道光年间及1919年虽然出现过《六十种曲》的刻印本,但其是否毛晋的汲古阁本已无从考证了。到抗日战争前夕,要在全国范围内找到一套毛晋汲古阁本《六十种曲》已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1935年,开明书店有感于《六十种曲》的存世情况,决定重新排版该书。当时的主要困难是无法找到原刻初印本来一一加以校勘,因此只能根据“错误得非常厉害”的补刻本排版。郑振铎为此书写的跋介绍了开明书店排印本的来龙去脉,所作评价中肯而公允。1955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用1935年开明书店的纸型,铅字排印了《六十种曲》,并请吴晓铃对全书进行校勘。吴晓铃当时已有59种原刻初印本可以对照校勘,他全力以赴,尽可能使之回复到原刻初印本的面貌,作出了重大贡献。1958年,中华书局将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的排印本进行重印,并于1982年第二次重印。
从毛晋的汲古阁本到中华书局的重印本,《六十种曲》的版本不少,在国内亦有一定的流传。但以上各版本均有两个缺项令人遗憾。其一是,它们都是无标点、无注释、无品评的白文本,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其二是,它们的讹误、漫漶、残缺之处较多。为此,吉林人民出版社斥巨资约请著名戏曲史专家蒋星煜为顾问,黄竹三、冯俊杰教授为主编,组织全国60多位戏曲、古籍整理方面的学者进行评注,经8年辛勤劳作,该书日前终于与读者见面。
《六十种曲评注》分25分册,共计1400万字,包括原文、注释、每出短评、全剧考评、总评和附编诸部分。笔者有幸先睹全书,洋洋大观,叹为观止。其体例之妥善、原文校勘之精良、注释之详尽、考评评论之得当、附录资料之宏富,对理解、研究所收戏曲作品都极有帮助。
此书整理成功之处还在于兼顾到普及阅读和专家研究的需要。在普及方面,整理者在注释和每出戏的短评上下功夫。在有助于专家研究方面,全书各剧评注,都列有“考述”、“总评”和“附编”等部分。“考述”分本事考和版本考。“总评”则对作家的作品予以全面品评。“附编”则是与本剧有关资料的汇集,包括作家的生平资料、创作年表、作品的历代评论和版本序跋汇辑等。这种兼顾普及与研究的整理方式,是古曲戏曲整理的尝试创新之路,探索者的勇气是值得赞许的。
(胡维革:吉林人民出版社社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