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途径

2002-04-05 来源:光明日报 谭长富 张华玲 我有话说

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高等学校是否认真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直接影响我国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道德素质。我们认为,目前在高校加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可有如下途径:

首先,应在德育中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我国历来重视德育。但在长期的德育实践中,我们感到德育的效果不甚理想。笔者认为,在《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颁布以后,高校德育应当坚定不移地突出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这根红线,为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的养成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基础。要增强德育的道德教化功能,借助理性思维的力量,让代表先进文化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意识在大学生的头脑中生根、开花、结果,从而自觉抵制腐朽、颓废的思想文化侵蚀。在实施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中,最根本的是要理论联系实际,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引导学生用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眼光来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社会问题,强化自律意识,让基本道德规范入脑入心,真正深入到每个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以此把培养大学生的道德自律意识作为德育的基本点和重点,使二十字基本道德规范真正内化为每一个大学生自觉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理想,从而自觉抵制腐朽,明辨是非,正确选择人生目标、价值观念和人生道路。

其次,在智育、体育中贯穿基本道德规范教育。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和教育国际化的步伐逐渐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间的竞争归根结蒂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说到底又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在面临巨大机遇和巨大挑战的新形势下,社会经济发展不但对人的文化知识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对人的品德意志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国社会的发展目标,从来不是单一的经济目标,而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综合目标,也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仅要求社会成员要有相应的文化知识水平,而且要有基本的思想道德素质,最起码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同时还应是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者。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方面都要为人师表”。因此,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不能认为只是学校某些部门、某些人的事。德育、智育、体育等只是教育内容的划分,而不是工作职能的分开。事实上,在智育、体育的各门课程中都蕴含着大量的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素材,都充满了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可能性。高校的每个教师应当根据各学科的特点,遵循各学科的教学规律,在进行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注意发挥各学科的道德教育功能,有意识地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引导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这中间,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本身的“身教”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作为为祖国培养人才的人民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新时期对“师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敬业奉献”是新时期对师德内涵的崭新提升,也是新时期教育观念的重大突破。“以人为本”就是要求教师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尊重学生,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有责任感、有上进心和有自主发展能力的一代新人;“敬业奉献”是我国教育界的优良传统。肩负重大使命和处于伟大时代的人民教师,应该比一般公民具有更高层次的道德水准,敢于站在时代潮流前面,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公而忘私,乐于奉献,以自己的模范言行践行基本道德规范,为广大学生做出表率。

再次,在课外活动和日常管理中重视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虽然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但仍有不少时间开展课外活动,如党团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等。学校除日常教学工作外,也还有日常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服务工作等。这些活动和管理工作都是对学生进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因此,高校不仅要强调教书育人,还要强调服务育人和管理育人。

近几年来,高校后勤社会化使大学校园内外形成了一个个相对集中的大学生生活社区,高校学生管理如何适应这种新形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学生管理一定要重视道德导向。管理制度尤其是奖惩制度如何体现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表扬和奖励道德行为,批评和惩罚不道德行为,使学生懂得应该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这是管理教育的重要环节。在管理中,特别要注意发现学生身边的“闪光点”和注意运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案例,使抽象的道德规范变得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中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对学生进行道德引导,使体现外在约束的基本道德规范即“他律”,转化为学生内在约束的“自律”,从而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第四,在社会实践中强化基本道德规范教育。说到底,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道德思想。这就是所谓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知”。然而,对基本道德规范的“知”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把它内化为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最终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知行割裂,就失去了道德教育的意义,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质最终要在实践中养成。应当指出的是,目前高校独生子女学生占了很大比例,这些学生分享到了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丰硕成果,无论是物质生活还是精神生活,都处于建国以来的最好时期。但这中间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小就滋生了“养尊处优”的不良习惯,缺乏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劳动素质差,眼高手低,不愿做具体细致的工作。而从人才学的角度看,一个人要成就一番事业有所建树,历经磨难吃一点苦是必要的。从这个实际情况考虑,高校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应对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给予足够的关注,适当增加集体活动和公益劳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军事训练、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活动,利用假期组织志愿者下乡、下厂、下基层、支工、支农、支教。通过这些具体的有时甚至是艰苦的实际锻炼,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团结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和吃苦耐劳精神。同时,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基本道德规范修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朝着基本道德规范的价值目标不断努力,自觉做一个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作者谭长富为湘潭工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张华玲为湖南工程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