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毕业的安徽工程科技学院98级电子系学生卓芝强,到底与哪家单位正式签订就业合同,上海、南京、广州的三家公司都在等待他的回音。
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像卓芝强这样面临择业选择的学生不乏其人。如今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为何这所学校的学生握有就业选择的主动权?学生们说,“学校的创新素质教育,点亮了我们潜能的灯。”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高校,与重点学校相比,教学、科研条件和生源质量只能算做“三流水平”。
三流条件能否培养优秀人才?学院领导和教师认为,每一个大学生都具备创新思维的潜能,点亮这一盏盏潜能的灯,让学生磨砺自我、挑战自我、开发自我,就能出人才。硬件的差距,可用创新、管理、精心教学来弥补。
安徽工程科技学院以培养和开发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制定了《综合素质培养大纲》、《“三育人”暂行规定》、《学风先进评比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将创新素质教育融于综合素质、教学科研、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各个环节的考察体系,使“创新”成为教与学中实实在在的内容。
创新氛围从新生入学开始。第一次集体活动就是聆听“老生报告团”的演讲,求异求变、开发潜能是报告的主题。2001级的新生进校听到的就是卓芝强等人成功的体会,在第一学期紧张学习的课余,计算机拆装、网页设计、招贴设计、电脑平面设计、学科知识竞赛……33项“挑战自我、开发潜能”主题系列活动,最大限度地拓展了自己的视野,激发了创新的激情。新生们在家信中高兴地说,原为上一所三流的学校悲观失望,感到前途渺茫,现在是如何迎接挑战、提高能力、实现自我飞跃。
实现创新素质教育,必须“两个课堂”相辅相成,多种渠道融会贯通。
早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创新素质教育便走进了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第一课堂,他们率先开设了拓展大学生创新思维的正式课程,“创造工程学”、“创造力开发”、“科技开发”等选修课纳入教学大纲和课程设置计划。
近两年,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组和实验室活动已成为学校的正式规定,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指导教师”称号的数理系王庚教授,指导学生从事数学建模课题研究,几年先后获得全国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三等奖各两项,安徽赛区一等奖9项。艺术类学生获得的中国未来设计师金奖、“中华杯”国际服装大赛金奖等20项设计作品,大多也是第一课堂的教学成果。
开辟创新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的“得意之作”,“大学生发明创造学校”,聘请学院老师、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周末开课,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技巧教育,开设的课程有发明专利、情报检索、发明案例,一学年一期,200多个名额供不应求,现已改为一学年招两期。每逢周末,活动丰富多彩,“教授论坛”,请来院内外的教授给学生介绍前沿科技动态,“双向互动”地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青年创新论坛”,学院年轻的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小有成就的高年级学生登台讲课。每年一届的校“科技文化艺术节”,科技竞赛、论文竞赛、发明竞赛……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大舞台。
手持毕业证书和素质教育合格证书,或获奖证书、专利证书的“两证”,是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的毕业生热销的原因,“两证”为毕业生的事业撑起一方天地。
1995年毕业的电子系学生韩和犬,是手持第4届“挑战杯”的获奖证书离校的,他凭着“高精度超低频数字式正旋仪”的获奖作品,走进了深圳高科技园区;纺织专业1998年毕业生肖本仕,在专业就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进入深圳得益于“通行证”——JD-100KV高压静电发生器项目获第5届“挑战杯”的奖。电子专业的陈强、陈三东,读书期间的科技成果,WJD-III型汽车(摩托车)仪表总成综合实验台、DVF-1800智能控制仪均已成功转让。像这种在校园里就拥有成果的学生,在安徽工程科技学院里有一大批,仅去年第7届“挑战杯”上,就有11个同学的4个项目获奖,学院的总分位列全国高校第25名,排在许多重点高校之前。
据有关部门追踪调查,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的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以上,用人单位对其毕业生的评价是“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