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半生倾情是此花

画家谈艺
2002-04-07 来源:光明日报 曹明求 我有话说

龙孙千载绕凤池


我曾有过数度赴洛阳与曹州写生的经历,领略过牡丹艳冠群芳的倩影,雍容华贵的芳姿,美貌绝伦的娇容;也听说过“贬出长安更潇洒”的千古佳话。而真正使我感动的是牡丹落花的悲壮景观,一阵狂风袭来,娇艳鲜嫩的盛开牡丹,忽然整朵整朵坠落,那花瓣落地后依然鲜艳夺目。牡丹的可贵在于她没有花败的衰落,她要么烁于枝头、要么魂归泥土,拥有“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情怀;她跨越苍老与悲凉,从初放到落地,给人们留下的是令人叹服的从容与壮美。正因为这些,我觉得牡丹可谓是外观赏心悦目,内在风骨不凡,璀璨风姿傲立于百花丛中,这也是我钟情牡丹的缘由。

清代沈宗骞曾说“华之外观者,博浮誉于一时;质之中藏者,得赏音于千古”。画牡丹与观牡丹一样,如果只看到她娇美的外表,而忽视她撼人心魄的内质,那只能是浮华的媚俗。只有倾注绘者的全部情感,才能写出她的骨与魂。我在中国画艺林探秘寻幽三十余载,最后离不开的还是魂牵梦萦的牡丹情结。我曾费时800多个日夜创作的巨幅工笔牡丹《神州涛声》(528×260cm),“数百花头,几千枝叶,云集一纸而无一雷同”。整个画面洋溢着对蓬勃生命的礼赞和神州大地的讴歌,旨在表达人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美好情感。作如此工笔重彩的鸿篇巨构,除技法上的难度外,我可谓是全身心的感情投入。从起稿到成画,寒来暑往,两度春秋,从体力到心智,经历了一场炼狱般的砥砺。满头青丝,初染霜雪,如果不是对牡丹一份特殊的情感,很难想象此画能最后完成。而恣意纵横的水墨写意,淋漓酣畅的水晕墨韵则是我用中国画的笔触在传递着内心能量爆发的无以名状的情感;而那表达喜、怒、哀、乐的“梦幻系列”,则是我对生活、对人生的一种驰思抒怀的情感宣泄;丙烯系列中那波光流泻、色彩斑斓的画面,把丙烯和水墨有机地结合,是为了诠释心中那种难以捉摸的艺术潜质与变数。这些都是我对牡丹情有独钟而情感投入的艺术印痕。

诗以言志,画为心声,我一直认为: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自我内心的发掘,是灵魂的净化、升华。绘画的表现形式有别于诗,它是通过视觉抒发情感,把人生的酸、甜、苦、辣及作者对生活、对社会的真情实感折射于笔墨之中。往事如烟,已为陈迹,留在画上的笔墨、色彩,都是我心行的轨迹,数十年的积累蕴含了我的苦与乐、爱与恨、情与思。于是我便将自己的画集题名为“牡丹情”。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