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在古都西安,赵望云、石鲁、何海霞等携手倡导“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用笔墨语言表现大西北的壮美景观和对生活的理解与感受,充满着浓郁的黄土气息,朴实宏大,一改几百年来文人画的传统模式,为当代画坛注入了新的血液和活力,他们把对革命圣地的爱和对西北农村的深情注入笔墨之中,创造了雄浑质朴的“黄土高原”风格,创立了“长安画派”,写下了新的美术华章。
数十年过去,新一代长安画家在经历了巨大思想变迁后,继续立足本土,开始寻找新的语言方式,向更深层开拓进取,力求突破。崔振宽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之一。
崔振宽,1935年生于西安,毕业于西安美院,现为陕西国画院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早在1979年他便应邀为人民大会堂创作巨制《秦岭宝成铁路》,这在当时是何等的荣誉。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在40余年的探求中,可以说崔振宽踏遍了黄土高原的沟峁梁壑,黄河两岸的荣辱兴衰,千百万百姓的酸甜苦辣,如同身受。他与乡亲同吃同住,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他默默地耕耘,努力追求并接近着为之奋斗的目标:用自己的一套融汇古今的方法画出一方水土和民众的底蕴——宽厚、质朴、坚韧不拔的品格。正是这样一种人文品格,撑起了画面上的一笔一线、一景一物,例如在新作《紫阳系列》中,就是表达了对陕南紫阳城关所遗存的极具历史艺术价值的老街木屋行将被拆除的怅然之情,记下了既是“美的发现”又是“美的告别”的复杂感受。他用渴笔的干擦,化解着心中的抑郁;焦墨的翻飞,风散了精神的苦楚。
崔振宽素以执著、勤奋、严谨而受到好评,在笔墨艺术语言上他把自己置于黄宾虹型传统笔墨和西北景观的矛盾之中,决心寻找两者的结合点,营造自己的世界。他几乎完全摆脱了山川自然样式的束缚,把高塬、林木仅仅作为表现激情的载体,那劲健的笔墨,似乎并不勾画山石、林木、溪涧的轮廓,而是反复捕捉其情态神趣的错综叠加的线痕。因而那起伏的山峦化作画家澎湃汹涌的心之浪涛;那上扬的林木升腾为一簇簇融化天地的火焰;那闪亮跃动的溪涧、流云仿佛是划破浓云迷雾的闪电。它们变化、交织、延伸,最终凝聚成一股强劲的冲击波。中国画注重意境的追求,崔振宽在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挥洒中,将黄土高原的状貌融化成涌动奔腾的山川意象。
为了表现大西北的苍莽、粗犷、厚重和广漠无垠,崔振宽多用高远透视,且少留空间,表现出浩荡无比的气势及无穷无尽的包容力,也体现出作者对大西北的山水人情和灿烂文化的独特钟爱。他通过陕北、渭北、太白、白鹿原、紫阳、胡杨等系列组画向人们展示出“长安画派”后人创造的又一道新的西北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