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煦的春光里,一队黑色的小轿车离开富山市,急速驶向西砺波郡福光町。远方的雪山闪着银光,路旁的樱花迎着春风绽放。车中的中国贵宾——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和夫人朱琳的思绪,大概早已从雪山和樱花飞向前面那所昭示着日中友好掘井人松村谦三先生功绩的展览馆。
展览馆是一座三层建筑,正面玻璃门上端写着“松村纪念会馆”几个大字。里面陈列着反映松村先生生平事迹的文字、图片和遗物,第三层则是专门反映松村先生致力于日中友好事业的展览。松村先生是日本著名的推进日中友好关系的先驱者,因而受到中日两国人民的普遍尊敬和爱戴,自会馆建成以来,前来参观的人不计其数。1979年春末,率领中日友好之船代表团访日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曾专程访问了这里。据松村先生的家人介绍,这些天来,为迎接中国贵宾的到来,会馆的工作人员一直在精心地进行准备,把会馆内外打扫得一尘不染,院子里绍兴市与福光町缔结为友好市町的纪念碑和十几块巨石也被刷洗得干干净净。
车队抵达目的地,李鹏委员长和夫人朱琳受到当地政府官员、议会议员、居民和天真可爱的幼儿园孩子们的热烈欢迎。走进会馆,犹如步入历史的长廊。在这里,不仅可以看到松村先生每一次访华同周恩来、陈毅等中国老一代领导人的珍贵合影,还可以看到松村先生或在国会演讲,或与孩子们交谈的风貌。在松村谦三的儿孙们陪同下,李鹏委员长和夫人朱琳认真观看每一幅照片,口中叨念着照片上每一位长期致力于推进中日友好的已故中国领导人的名字。
松村先生生于福光町,东京早稻田大学毕业后从政,历任厚生相、文部相、农林相、民主党政调会长等要职。50年代末,中日关系还处于寒冷的冰河时期,德高望重的松村先生高瞻远瞩,顶着重重压力,极力谏言政府要设法打开日中关系。他不顾年迈,身体力行,相继5次访华,同周恩来总理等中国老一辈领导人共同探讨中日两国复交途径,为两国在30年前最终实现这一大业奠定了不可缺少的基础。1971年,就在中日两国即将实现关系正常化的前夕,松村先生不幸辞世。周恩来总理发来了情辞深挚的唁电,并派专人到日本吊唁。
馆内显著位置悬挂着一幅笔墨淋漓的诗篇,是郭沫若先生于1971年书赠松村先生的。诗中写道:“渤(左边三点水右边解)汪洋,一苇可航,敦睦邦交,劝攻农桑,后继有人,壮志必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首诗既是对松村先生恰如其分的评价,又是激励后人继续献身中日友好事业。李鹏委员长和夫人在这首诗前面注目良久。
会馆外林木葳蕤的庭院里,竖立着松村谦三先生的半身铜像,这位老人面貌谦和,眼睛凝望着前方,似乎还在惦记着日中友好事业的发展。李鹏委员长和夫人朱琳邀集松村亲属等陪同人员,在铜像前留影,留下了珍贵的纪念。随后,李鹏夫妇和王光英一起挥锹培土,栽下了一株绿油油的松树。
应主人的要求,李鹏委员长为会馆签名留念,将重新放大的松村先生第一次访华时同周恩来总理合影的两幅照片郑重地赠送给博物馆。李鹏委员长还赠送了亲笔书写的条幅,上面写着:“松村谦三先生是中日人民友好使者”。会馆馆长表示一定要将这些珍贵的礼物作为重要的藏品展示。
临行前,李鹏委员长欣然接受了著名的北日本新闻社董事长上野隆三的采访,抒发了参观纪念馆的感想。李鹏高度评价了松村先生对恢复和发展日中两国关系作出的巨大贡献,他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很多宝贵的文物,更感到我们这一代以及下一代人应当继承老一辈政治家的遗志,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如果拥有松村先生的那种气魄,那种胸怀,如果拥有中国老一代政治家们那种远见卓识,中日两国人民就一定能世世代代永远友好下去!”李鹏委员长语重心长的话语激起了周围人热烈的掌声和强烈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