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才开发勿忘“乡土人才”

2002-04-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周晓曲 我有话说

农村要全面发展,最缺的是人才。山西省人事厅厅长杨静波说,我们缺乏的不是院士、博士和“海归派”,而是农村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

什么是乡土人才?杨静波解释说:就是农村具有一定科学文化知识或一技之长的“能人”们。

被忽视的人才富矿

随着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格局的变化,传统农业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小,高效农业、节水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型农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这种大农业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迫切要求建设一支宏大的、门类齐全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做支撑。

我国有近12.68亿人口,9亿多在农村,但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青壮年农民有近2亿;每年还有500万以上初、高中毕业生回到农村。有专家估测,如能开发利用好2亿青壮年农民中的一半,每年每人创造效益1万元,全国农村新增效益就可达1万亿元。所以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努力培养造就出数以千万计,甚至上亿的“田秀才”、“土专家”,积极开发利用好这部分潜力巨大的人才资源,形成一支宏大的乡土人才队伍,投入少,见效快,收益高,对实施人才战略具有重大意义。“乡土人才”这个长期被忽视的人才富矿亟待开发。

推动农村发展的支撑力量

杨静波向记者介绍道:我国每年有6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问世,但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仅有30%,真正形成规模的不到20%,迫切需要大批从事科技示范推广的实用型人才。而乡土人才正是这类人才的主体,他们植根于乡村经济建设第一线,观念新、思想活,善于观察和捕捉市场信息,是有本事、有办法的“智多星”。他们对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

说起乡土人才的贡献,杨静波滔滔不绝。据介绍,该省平陆县乡土拔尖人才张贯中栽培的红富士苹果连续获第二、三届全国农业博览会金奖,他的栽培技术被中外专家称为“贯中模式”。近年来,他在全县大力兴建高标准苹果示范园50个,示范区域20个,精品果园50个,先后推出10项苹果管理新技术,使该县成为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在广交会上,该县苹果被中国消费者协会命名为“中华名果”。

杨静波指出,他们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乡村人才,但其创造的一些科技成果,却受到国内甚至国际知名专家的叹服,也正是由于他们生于斯、长于斯,才最懂得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责任和意义。

开发的关键在管理

乡土人才虽然在某个领域或某个方面具有一定专长,但大多同志知识面较窄,普遍缺乏与外部社会的接触,视野不开阔,发展后劲不足。存在着开发项目上的随意性、盲目性,容易走弯路。

如何有效地开发乡土人才这个特殊的群体,杨静波认为,必须有一个切合实际的科学规划。而这个规划须把握好三点:一是应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规划中,二是要紧扣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的方向和实际需要,三是要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包括近期目标、长远目标和县乡村不同层次的发展目标。只有做到了这些,乡土人才的开发才能有的放矢。

目前,全国已制定下发了农民技术员、乡村医生、乡镇企业技术员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各地也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意见。要进一步完善乡土人才专业技术职称评定办法。对获得技术职称的乡土人才,允许乡、村给予适当的技术津贴。要把乡土人才纳入“特贴”和“突贡”专家等评选范围。对那些在某一领域、某一专业作出重大贡献,并且经济效益显著的,可以参加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的评审,可进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后备人选,也可申领相关专业的执业资格证书。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我们不是没有人才,问题是能不能把他们组织和使用起来,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发挥他们的特长。”杨静波充满激情地说:“乡土人才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保护他们,发掘他们,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使无数的‘田秀才’、‘土专家’迅速成长起来,成为农村发展的带头雁,这些都是我们紧迫的任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