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运用与发展

2002-04-09 来源:光明日报 北京大学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文化问题,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特别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中包括文化理论,但由于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理论框架主要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而不是由经济、政治和文化构成的,因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虽然对经济、政治都有过论述,也多次谈到文化问题,却缺乏系统的文化理论,甚至对文化这个概念的理解也不一致。例如列宁在多数场合把文化理解为精神性的东西,有时也理解为物质性的东西。十月革命胜利后,针对有些人认为“俄国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水平。”列宁说:“既然建立社会主义需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这个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的人民呢?”(《列宁选集》中文第2版第4卷第777页)在这里,列宁把文化水平理解为生产力水平。很多情况下文化(culture)与文明(civilization)是不分的,既有精神文明、精神文化的概念,又有物质文明、物质文化的概念。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采取了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考察中国社会,对经济、政治与文化的关系和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地位作了明确的规定,并对当时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状和前景作了分析,其中对中国文化问题作了较详细的论述。毛泽东指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3-664页)他接着分析了中华民族的旧政治、旧经济和旧文化,又专门论证了中华民族应该具有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他特别分析了自“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在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下从旧文化向新文化演变的过程,最后得出结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同上书第708-709页)应该说,《新民主主义论》是系统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成的标志。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不再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问题,我国理论界对于文化基本理论缺乏系统、全面和深入的研究,对许多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是很清楚。改革开放以来,文化问题,无论是作为理论问题还是现实问题都受到广泛的关注。1991年,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他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在总结贯彻执行基本路线经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二条原则,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刻了。党的基本路线和这十二条原则,总起来说,就是要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然后,他分别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作了具体说明。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地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理论框架来阐释邓小平理论,分别详细地论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对每项建设都作了更为具体和详尽的说明。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同志把文化问题摆到了重要地位,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应用于建党学说。在“七一”讲话中,再次详细论述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实践是真理的源泉,运用一种理论往往会发展一种理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过程,也是发展它的过程。这种运用无疑会完善和丰富理论本身,也会使长期争论的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或澄清。江泽民同志把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运用于建党学说,提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论断,是一种理论创新。

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概念?先进文化的存在逻辑地蕴涵落后文化的存在,因为没有落后文化,也就无所谓先进文化。那么,先进与落后的标准是什么呢?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显然,他是以时代的发展水平为标准来区分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的,主要是以社会制度为标准来划分的。这就是说,社会主义文化比资本主义文化先进,比封建文化更先进。但是,一个国家的具体文化现象是复杂的。社会主义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文化不能等同。中国社会现代文化除了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制度的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还有落后文化,即反映资本主义制度、甚至封建主义制度的文化。中国文化之所以是先进文化,在于它的主流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并不是说它是纯粹社会主义的。不仅如此,文化中还包含非意识形态的因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如科学技术、文化设施)则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因素先进。中国文化中的科学技术远不如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科学技术先进。而且,即使就意识形态因素而言,社会主义文化是就整体上讲比资本主义文化先进。中国的先进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有中国特色”就准确地表明了这种复杂性,这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尚处于初级阶段的国情造成的。

如何理解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对什么是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了明确的回答: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前进方向是由中国的先进的经济和政治决定的。先进的经济包括先进的生产力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先进的政治包括社会主义的国体和政体,就是这样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社会主义的。由于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建立健全,由于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不断成熟,由于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不断完善,中国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即社会主义旋律无疑也将日益壮大。“三个面向”,也就是现代化方向。中国现代文化不等于现代化文化,而是在向现代化文化前进之中。可以说,“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文化就开始了从传统文化向现代化文化过渡的过程,但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取得了真正向现代化文化前进的条件,改革开放以后才加快了建设现代化文化的步伐,现在不能说这个过程已经基本结束了。而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其内容是不断发展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更加突出、更加鲜明的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笼统地说,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兴旺发达和繁荣,也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前进。

如何实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呢?我们认为,江泽民同志根据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建设的经验和教训,根据改革开放以来理论界的研究,提出了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第一,文化的源与流的关系。文化的源头是各式各样的社会实践,是改造自然的实践、改造社会的实践、人的自我改造的实践,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的创造,而各式各样的文化,包括中外古今的文化都是流,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因此,正如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所说,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的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积极进行文化创新,努力繁荣先进文化,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总之,一定要使文化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为社会主义服务。如果离开社会主义建设谈文化,只是研究各种文化的关系,只关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交融,就会迷失文化建设的根本方向。文化之流是很重要的,但更根本的是文化之源,必须正确处理源与流的关系。

第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是文化建设中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是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因素,即指导思想,并不等同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现在的问题是中国现代文化建设能否排斥马克思主义指导呢?保守主义文化理论认为,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才是中国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应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或者说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化。这就排斥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这种观点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部分,而中国现代社会是经过民主革命、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固然是现代文化的历史来源,但传统的文化毕竟是农业封建主义文化,如何能与中国现代的经济和政治相适应呢?全盘西化理论则认为,只有西方文化才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中国应该按照西方模式创建自己的文化,这也是排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现代西方文化就是资本主义文化,当然不可能适应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需要。离开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文化显然不能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即社会主义文化。因此,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可见,建设先进文化不仅不能以西方思想或儒家思想的指导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不能以这三种思想来共同指导,不能以多元化指导来取代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都是繁荣中国先进文化不可缺少的,应该对它们进行鉴别、分析和吸收。

第三,正确处理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文化多样化的关系,认真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是多样的,思想观点是多样的,文化也不可能不是多样的,其具体表现就是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和封建主义文化同时存在。但每种文化都有一种指导思想,即其根本原则或核心思想,这种文化由于有一个指导思想而形成为一个整体。社会主义文化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多元指导思想的文化不可能是社会主义文化。不仅如此,由于中国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尽管文化的多样性是一个事实,但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能动摇。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多元化是互相排斥的,但文化的多样化与文化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则是互补的。任何事物都是共性与个性、整体与部分、一元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任何一个统一的整体都是由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构成的,愈加多种多样,愈加丰富多彩。社会主义文化不能只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而没有个体的生动的百花齐放的内容,社会主义文化要求有比资本主义更加多姿多彩的内容。要做到这点,就离不开认真贯彻“双百”方针。没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会声音单调、色彩灰暗、观念僵化、思想停滞,这样的文化不是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不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欢迎的。

(执笔人:黄楠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