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把大家请来,主要是商量一下奋战一百天、夺取京剧音配像全面胜利的问题。
京剧音配像工程,是特定历史条件下振兴京剧的一项重要举措。由于“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京剧艺术遭到了巨大破坏,导致人才断档、剧目断档、观众断档,出现了空前的危机。有志于京剧事业的艺术工作者、热爱京剧艺术的广大戏迷,无不忧心忡忡,希望重视京剧,积极探索振兴京剧之道。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我同张君秋等京剧界朋友商议,认为应当从根本抓起,决心一手抓人才培养,一手抓剧目恢复。为此,1985年我在天津工作时提出了两个办法,一个是青年京剧团百日集训,请名家名师,选重头剧目,集中辅导培养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另一个是音配像,搜集著名老艺术家当年演唱的录音,组织他们的亲传弟子或后代,在曾经参加或观看过他们演出的老艺术家具体指导下,为录音配上图像,趁着一些老艺术家们还健在,把濒临失传的优秀剧目抢救、保留下来,避免一些京剧精品沦为绝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京剧音配像工程,按照广泛搜集、精心整理、择优录制的原则,现已搜集整理了342部戏的录音,几乎囊括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以来所有京剧名家的剧目,完成了312部戏的配像。其中一类是凡能找到的录音全部录制,包括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马连良、谭富英、周信芳、奚啸伯、李少春、杨宝森、张君秋、裘盛戎等十二位著名京剧艺术家的演出剧目;一类是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录音进行录制,主要是(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马富禄、叶盛兰、杜近芳、杨荣环、李万春、李世济、李多奎、李和曾、吴素秋、言慧珠、金少山、俞振飞、赵荣琛、赵燕侠、侯喜瑞、姜妙香、高盛麟、袁世海、萧长华、谭小培等数十位著名京剧艺术家的演出剧目,事实上他们中有的也已经全部录制了。原打算录制的还有余叔岩、言菊朋、孟小东等的演出剧目,由于至今没有找到全剧录音,只录制了言菊朋的几个唱段。
这些已录制的312部戏,有的是很早演过的戏,有的是很少演过的戏,甚至只演过一场,看过的人极少,会演的更少;有些是多位艺术大师合演的戏,这些人凑在一起十分难得,这些戏艺术水平之高,真是令人叹为观止。这312部戏的录音带,有许多通过多种版本反复比较,择优合成,并运用高科技手段补漏降噪,可以说是同人同戏的最佳录音。为这312部戏配像的主要演员都是已故艺术家的优秀传人或后代,配像传授导演都是当年演过、看过的老艺术家,力争保持原汁原味、形似神似,观众反映说这是音与像美的结合,是忠实原作的再创作。此外,为了探索把音配像方式推广到民族艺术其他剧种,还录制了《北方鼓曲名家音配像选萃》110个曲目,包括刘宝全、白云鹏、王佩臣、骆玉笙、荣剑尘、石慧儒、关学曾、孙书筠、王毓宝、艳桂荣、马增慧、马增芬、花五宝、刘兰芳等曲艺名家的名段,小白玉霜主演的《中国评剧音配像精粹》11部。随着音配像的录制和播出,人们对音配像意义的认识越来越深刻,认为它抢救了一批濒临失传的经典剧目,为观众展示了一批难以看到的艺术精品,为各艺术院校剧团提供了范本教材,让广大中青年演员通过配像受到了纯正的艺术熏陶,尤其重要的是使一些优秀剧目得以保存下来、传承下去,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音配像确实是一件功在当代、惠及子孙的实事、好事。
音配像工程是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特殊方式进行的。音配像没有专门的领导班子,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没有自己的演职员队伍,没有自己的剧场、行头、布景、道具,没有自己的录音、录像设备,经费也是自己筹措,靠的是艺术家们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尽忠”、对继承老一辈艺术成就“尽孝”的精神,靠的是参与者的艰苦奋斗,靠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大力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十几年来参加音配像工程的有文化部、广电总局、中央电视台、中国录音录像总公司、科学电影制片厂、中国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战友文工团京剧团、江苏省京剧院、山东京剧团、西安京剧团、中国评剧院、中央电台、天津电台、上海电台、北京电台等20多个单位,先后参加这项工程的人员有一万五千多人次。说音配像的成就是大团结的硕果、是大协作的凯歌,一点也不过分。音配像采用的这种方式,优点是大家凭着热情、凭着责任、凭着自觉参与工作,体现了人们渴望振兴民族优秀艺术的精气神;难点是对联系、组织、调动、协调工作要求很高,负责协调联系的人显得极为重要,如果这些人有什么变故,对于整个音配像工程的影响就会很大。当初和我一起倡导、策划并负责音配像协调联系工作的主要是张君秋、谢国祥两位同志,如今他们两位都走了。音配像开始策划时,我只有50岁,现在本人已经六十有七,岁月不饶人,每当想到张君秋、谢国祥等为音配像事业献身的同志,每当想到音配像事业漫长、曲折、艰辛的历程,每当想到戏迷朋友热情的企盼,我就感到一种无形的沉重的压力,产生一种坐卧不安的紧迫感、危机感。古往今来,“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有多少工作、多少事业半途而废,留下千古遗憾!我曾经说过,京剧的庆幸是保留了一批老艺术家的录音,京剧的遗憾是没有留下老艺术家的形象,音配像就是用庆幸来弥补遗憾。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使音配像功败垂成,留下新的遗憾!
京剧艺术近几十年来人才辈出,剧目浩瀚,不仅全部录制的部分还有可能发现新的录音,代表性录制的部分也会不断增加新的剧目。我们讲奋战一百天、夺取京剧音配像的全面胜利,指的就是加快完成30部待录戏的任务。当然,这不是说30部戏完成后就不再录制了,而是说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头有尾,都不可能无尽无休。这30部戏,数量不算多,但难度特别大。有的录音质量太差,或掉句丢词,或缺锣少鼓,或噪声杂音大,处理起来很不容易。这些戏多为生戏难戏,有些戏见过的人很少,担任传授、指导的老艺术家难找,配像演员不仅主角、就连配角都难找。音配像从试录到现在,前后历时十八个寒暑,应该说工作已接近尾声。在这种情况下,狠抓一下、振奋一下,就可以很快完成,松懈下去、拖沓下去,就可能没完没了。因此我们提出“奋战一百天、夺取音配像的全面胜利”。应该说,实现这一目标是完全可能的。第一,人们对音配像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空前统一;第二,有了一支骨干队伍;第三,积累了一整套的工作经验;第四,找到了“分戏包干、齐头并进、统筹兼顾、流水交叉”的有效方法;第五,极其重要的是,形成了非常好的社会氛围,戏迷群众要求音配像加快进度的呼声和各方面配合支持的积极性、主动性越来越高。现在,音配像形势很好,目标具体,重点明确,方法对头。只要我们顾全大局、讲究奉献、团结奋斗,只要我们精心、再精心地做好组织协调工作,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泄气、再加一把劲,一句话,只要我们保持和发扬音配像工作十几年来形成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一定能够夺取音配像的全面胜利。
在座的各位多是我的朋友,大家在过去的岁月里都为音配像事业付出了很多很多的心血和汗水。人的一生是短暂的,难得有几次充分展现自己价值的机会。能够参加音配像工作,这是机缘,是幸运,也是荣誉。若干年后,当我们回首这段往事的时候,一定会为自己对振兴京剧事业尽了一份力量、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作出应有贡献而感到欣慰和自豪。我衷心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争分夺秒,咬紧牙关,奋战一百天,实现我们共同的夙愿。我期待着不久的将来,与大家一起分享音配像大功告成的喜悦。(新华社北京4月20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