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将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我国加入WTO之后,生命科学人才培养如何应对挑战备受关注。日前,武汉大学生命科学新大楼正式落成,借落成典礼之机,该校邀请北大、清华、复旦、浙大、中国科大等14所著名大学的生命科学院院长们在珞珈山上召开了“生命科学人才培养与WTO研讨会”。
会上,如何培养具有国际竞争争力的新型生命科学人才成为焦点,引发了专家们对“我们可以吃谁的奶酪”的讨论。
全国生物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施蕴渝教授说,加入WTO之后,我国生命科学将面临高层次人才不足和低层次人才相对过剩的矛盾。大量的外国生化医药公司将进入中国,这些公司进入中国以后必须“本土化”,需要大量高层次的生化人才,国内许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公司将被淘汰。随着一些“海归派”创立的新公司涌现,一批新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优秀生物医药公司,经过市场竞争在国内崛起,需要越来越多的研发、销售人才。很显然这些公司的人才指向都是具有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
全国生物教学指导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乔守怡教授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并用具体数据作为佐证:“目前全国共有140多所高校设有生命科学及相关专业,每年有32000多人就读。这些学生中平均只有15%左右出国或考研,仍有85%的学生面临就业,本科学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不能因为生命科学成为热门,全国各大学就一哄而上。”
全国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周海梦等教授表达了一个愿望:要加大培养复合型“通才”的力度。对生命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来说,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加强实践训练,重视能力培养。复旦大学乔守怡教授的意见是,我们在课程体系方面应有新探索,要加强对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和对科学创新的引导。他强调要特别鼓励学生在学习中的“逆反”精神,要让学生具有怀疑眼光和批判意识。四川大学的王喜忠教授将我国生物系学生所学课程与美国一些大学的生物系学生所学课程作了一个对比分析,发现我国大学生生物系所设课程过多过杂,学生们每天上午、下午甚至晚上都排满了课,学时占有率几乎是100%。日益激烈的竞争需要鼓励个性发展,因此必须改革本科教学。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院院长何光存说,我们要有“顶天立地”的意识,一方面基础研究要瞄准国际前沿,将生命科学的新突破新发展教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要大量培养生物专业方面的人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精英。
武汉大学校长助理、教务部长黄进教授说,应该鼓励跨学科、专业学习,构筑复合型知识与能力结构。据他介绍,武大已明确规定10学分为素质教育学分,鼓励学生跨学科、跨院系、跨学校选修课程;压缩课内学时,给予学生更多的自学空间,把4年制专业总学分控制在150学分左右,课内学时控制在2500学时;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取消指定选修课,要求文科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学分的40%,理、工、医科类专业的选修课学分不少于总分的30%;加大实践教学改革的力度,理、工、医科要建立基础性必作实验、提高性选作实验和综合性设计实验三个层次的阶段式开放实验教学体系。他还认为对于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习竞赛奖励和社会实践成果等,经专家评审认定后授予相应学分,记入总学分,并可享受免修部分选修课程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