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20年前,一曲优美欢畅的《在希望的田野上》,唱出了亿万农民对新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今天,这支歌仍在我国城乡广为传唱。而对于生活和劳作在希望田野上的广大农民来说,希望和向往中却有了更多更深的对于文化的期待。我国各地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工作,高举文化这面凝聚人心鼓舞精神的旗帜,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四川省大竹县是一个有着百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90%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但多年来在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方面却卓有成效。在这个经济欠发达的革命老区,靠什么来激励人、鼓舞人和团结人?大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经常问自己、同时也在工作中回答这个问题:靠先进文化,靠文明建设。全县63个乡村,乡乡都建有文化站,常年举行各类文化活动,坚持送文化下乡,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演出。城东乡竹阳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根据村里养殖种植业的需求,为村民准备了大量相关的农业科技图书,使农户获益颇多。大竹全县经常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人数达40余万。有人赞赏县城的大街建得很漂亮,县委书记刘元成说,那是脸面,文化建设才是气质。
据调查,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好的地方,都将文化建设纳入了当地经济社会的总体规划,列入了党政工作的议事日程,加大了财政投入。重庆市制订了财政专项补助办法,规定区县每新建一个文化馆或图书馆,由市财政补助10至20万元。宁夏从1998年开始,自治区财政每年拨款100万元、区党委宣传部每年从文化事业建设费中拿出30至50万元,支持经济贫困的宁南山区等县的乡镇文化站建设。一些从农村文化建设中尝到甜头的乡镇领导说,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活动的开展,使农村中搞封建迷信的少、赌博的少、练“法轮功”的少、治安案件少,对文化的投入,往往是一分投入,却能收到十分、百分的回报。
在我国农村社会状况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正不断增长,出现了很多喜人的新景象、新形式和新内容,但一些存在多年的老问题依然未得到切实解决,制约着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而今,农村文化工作已不再像以前那样局限于开辟宣传栏、举办卫生评比和举行单一形式的文艺演出,而是包含了教育、体育、科技、卫生等十分丰富的内容。重庆市涪陵区文化局局长吴安祥说,农村在建设发展中缺少技术和信息,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这个两级网络,对传播技术和信息起了很大作用,农村文化建设并不仅仅是文化工作。
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手段已开始在农村文化工作中应用,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一些已经接通宽带的农户,除了欣赏电视节目外,正在利用宽带这条“康庄大道”,通过网络掌握科技知识、获取市场信息、了解法律常识,使自身文化生活从过去单纯的兴趣爱好变为现在广泛的“求富、求知、求乐”的多元化需求。许多先富起来的农民,积极带头投资家乡文化建设,带头组织文化活动,并且注重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产业开发,有的成为当地受人敬慕的农村文化专业户。
但是,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农村文化建设中一些存在多年的问题仍然让人担忧。在一些农村文化活动中心,棋牌活动参与者虽多,却缺少更多其他内容丰富的活动;一些乡镇文化站屋舍破旧,书籍多为陈年旧书。据了解,重庆市彭水县图书馆从1987以来没有购进过一本新书。由于经费投入不足,一些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常常通过场地出租等经营方式来弥补。江西省公共图书馆出租用房面积达总面积的8%,文化馆出租面积达24%。有的乡镇文化站,只有几张桌子一个公章,只留一个空壳。一些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和牧区,群众很难收看收听到电视和广播节目,有的地方全年看不到一场文艺演出,看电影难的问题同样突出。这些看书难、看电影难、看戏难的现实状况,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之间尚有较大反差。
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对于今天的农村来说,正在成为越来越不可分的鸟之两翼。重视文化建设,用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发展,已成为更多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村群众的共识,而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也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绚丽花朵,正在越来越广袤的希望田野上,迎着春风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