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进入中国零售业,已有10年历史。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德国的麦德龙等世界零售巨人纷纷加大了在中国的投资计划。今天中国商界竞争的态势是:外资企业“跑马圈地”,加速进入中国市场;国内商业企业结群而御,打造“航空母舰”,转守为攻,积极应对。
就在中国入世的前几天,全球最大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从中国南部沿海城市挥师北上,计划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店,以不断完善的“一站式服务”和低廉的价格满足顾客的最大需求。
家乐福是世界第二大零售商,在全世界已有9000多个店面,自1995年进入中国市场,已在14个城市开设了27家分店,并在上海和香港设有两个全球采购中心。据悉,近期,家乐福将在中国10个大城市兴建“全球采购中心”,目的是与供应商直接见面,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商品成本。
太平洋百货是自国务院颁布开放百货零售业措施后,首家正式获得由国家经贸委颁发的百货零售牌照的合资企业。据悉,太平洋百货将采取一照三店的方式在京城布局,除了盈科店、西单店外,还计划在北京的海淀区开设一家店铺。
事实上,要大举进军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不止以上几家。据统计,从1992年至今,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零售企业已达300多家,引进资金约20亿美元。目前,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企业,已经有70%在中国“抢滩登陆”。
面对外资零售企业的强大攻势,中国零售业“喜忧参半”。
“喜”的是,大量国外价廉质优商品进入消费品市场,必然拉动国内市场需求,促进消费水平提高,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同时,外商还会带来全新的营销理念与科学管理方式。
“忧”的是,外资零售企业凭借其雄厚的资本实力、灵活的营销方式,已在竞争中占据了一定的优势,这给我国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目前,中外零售业之间的竞争已处于白热化状态。对此,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副秘书长裴亮表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将成为双方竞争的焦点,而资本将在竞争中起主导作用。
裴亮说:“资本是没有国界的,我国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资本市场会越来越开放。目前上市的零售业还比较少,不过以后会越来越多,资本控制会在零售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例如,企业的兼并和收购就可以在股票市场上完成。”目前,以沃尔玛为代表的世界零售巨人,已拥有了雄厚的资本,而我国零售企业的资本还在积累之中。
在经营理念上,外资零售企业注重“以人为本”的服务方式,突出“方便”二字,时刻站在顾客的角度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美国的沃尔玛树立“顾客永远是第一”的经营理念,坚持“超低售价”的经营宗旨;麦德龙提出“顾客是合作伙伴”,努力实现“现金购买和货物自提”;日本大荣公司的企业格言是“顾客至上”,理念是“不断追求物美价廉的目标,使社会更富足”。
中国连锁协会会长郭戈平认为,如今顾客对零售业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内资企业应该虚心向外资企业学习,真正树立起“顾客至上”的经营理念,并从商品采购、价格定位、营销方式到解决投拆都认真揣摩顾客的心理,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经营行为。
国际零售企业的竞争力之强,在很大程度上还表现在拥有先进的物流系统和网络技术。裴亮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配送是中国零售企业的弱点所在。
在发达国家,物流业已形成一个全新的产业,有人将其称为继劳动力、自然资源之后的“第三利润源”。中国的物流企业注重仓库、车队、配送网络等硬件建设,地域局限性比较强;而国际物流公司长于国与国间的长距离、大范围物流和不同物流种类的衔接管理,特别是物流的信息化。
事实上,中国零售业早已提前进入了WTO。在与外资企业七八年的竞争中,国内零售业“体格”渐壮,积累了规模扩张、商业经营管理现代化的经验,但与外资零售业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专家指出,中国零售业要想在这场竞争中生存,就必须扬长避短,走错位竞争之路。
从业态上看,大型综合超市仍然是发展最快、最具活力、竞争最激烈的零售业态,在这一业态竞争上,外商占据了优势。但在其他业态上,如百货店、一般超市、便利店、家电专业连锁店、超级市场,内资企业则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北京王府井百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走了一条“全国大连锁”之路。王府井百货在北京与东安集团实现了强强联合,同时在广州、武汉、成都等地开辟分店,并全部盈利。
深圳的万佳超市在竞争中采取“错位经营”的战略,专门开办中档超市,在商品中设置了较多的生鲜食品,使企业销售额大幅增加。
上海联华超市有限公司宣布要以上海和江浙为核心,向全国拓展,决心在5年内在全国建立6000家网点。
目前全国连锁企业已发展到2100家,店铺数量达3.2万个,年销售总额2300亿元,全国连锁企业及店铺数量比5年前均增加了7倍多,新型业态给流通领域注入了活力。
裴亮认为,外资进入零售业虽然会使一部分企业倒闭,但同时会激起另一部分企业竞争的斗志,促进中资零售业进一步联合、重组、做大做强。中资零售业在实现错位竞争的同时,还要加强“内功”,即资本运作、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物流配送体系,实现规模经营。
专家预测,3—5年内,国外零售巨头可能会成为竞争的“单打冠军”,但整个市场份额将是内资企业占优,成为“团体冠军”。不久的将来,中国也会有若干个有强大竞争力的零售集团,与国际零售巨头并驾齐驱,而市场竞争的最终受益者将是广大的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