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院士三进焦台村

2002-04-2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范有德本报通讯员 刘观浦 我有话说

4月14日,星期天,闻讯自发赶到山东长清县张夏镇焦台村杏园的几十名农民,焦急地等待着果树专家前来解决花后大量落果的难题。

上午11时许,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果树专家束怀瑞教授一行十余人来到焦台村,现场解答农民提出的生产技术问题。

树下谈杏

站在杏树下,束院士仔细向农民询问有关杏树生产情况,讲解杏树的管理,杏的加工增值,回答农民提出的问题。

一位中年农民问:“我们这里闭塞,信息不灵,不懂加工技术,没有加工设备,搞杏的加工有困难,怎么办?”束怀瑞说:“搞加工,一家一户不行,村里镇里都可以考虑办加工企业,这件事不能拖,现在就应该考虑。”

讲到杏花后两周出现落果问题时,束怀瑞说:“要想办法使杏形成更多的完全花,办法是在花前15至30天向杏花枝喷打5%的尿素,使完全花的比率从3-5%提高到20%左右,再加上人工授粉,就能大幅度提高坐果率。”他说:“采果后,落叶前,要施追肥,每棵树沟施60公斤农家肥。6月10日至7月底,每隔10天喷打一遍千分之二的尿素,8月份开始喷打磷酸二氢钾。”束怀瑞风趣地对农民说:“要记住,千分之二的尿素,不要看到效果好,就再提高用肥比例。大家作证,谁私自提高用肥比例,造成杏叶大量脱落,我可不负责。”这句话把听讲的农民说笑了。“要千方百计让杏叶保持到10月份。”

村民们仔细地听讲,几位细心的农民不时在小本上记下听讲的要点,束怀瑞讲到精彩处,农民们不由地点头赞许,目光中充满着感激。

三顾焦台

焦台村所在的黄家峪,四面环山,气候和土质适合杏树生长,杏树的栽培有2000多年的历史。焦台村,1134人,粮田不足200亩,全村的1200亩6万棵杏园,成为全村人唯一的经济来源。近几年村里认真抓杏园发展,群众尝到了种杏的甜头。焦台村的示范作用,带动了黄家峪其他村的杏树发展,形成今天万亩杏园的规模。黄家峪的农民种杏的热情高,求富心切,但管理技术水平低。以条件好的焦台村为例,由于品种单一,杏花授粉不良,技术管理跟不上等原因,杏的平均亩产不到150公斤。其他村的亩产更低。村镇没有杏的果品贮藏加工企业,农民面临市场价格大起大落的巨大风险。

解决杏生产中的技术难题,成为镇党委书记王玉法、村支书王登法和村民共同关注的焦点,他们多次上门恳请束怀瑞院士前去指导。束院士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三进焦台村,观花情,察坐果,与农民交谈,实地调查了解生产。3月20日下午,春雨绵绵,束院士冒雨按时前来看花情,指导花后管理。4月9日下午,束怀瑞和果树专家李宪利、植保专家刘开启二进焦台村,针对落果现象,对农民进行指导。今天,束怀瑞率领果树专家顾曼如、陈学森和8位果树学博士第三次来焦台村,对农民进行科技培训。这次培训,村支书王登法本想让十几个有一定基础的科技示范户听一听,由他们再给村民讲,没想到男女老幼几十名村民闻讯赶来,有的年轻妇女抱着孩子听课。

束怀瑞还特意把陈学森教授介绍给王玉法和王登法,说:“你们杏树品种改接找陈教授,他是杏的育种和栽培专家。”他请陈学森组成一个专家组,负责研究解决焦台村乃至黄家峪万亩杏园的技术问题。束怀瑞充满信心地告诉王玉法:“只要村民积极配合,技术措施得当,用三四年的时间,就能使杏亩产提高几倍。”他特别叮嘱王玉法:“要及早把杏的果品加工列入日程,早考察,早论证,早开业。”

高尚的人

不知不觉,到了中午12点半。束怀瑞教授等专家要走了,王登法握着束怀瑞的手恳切地说:“教授别走了,我们全村请您吃顿饭。”

束怀瑞执意谢绝了,一一与村民道别,村民们恋恋不舍地目送束怀瑞一行离开焦台村。

今年73岁的束怀瑞院士,是我国第一位果树学院士,他从事果树栽培、果树生理的教学科研与技术推广工作50年,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生产第一线。20世纪80年代,他结合果树生产在沂蒙山区创造的“地膜覆盖穴贮肥水技术”,在17个省市推广470万亩。他主持的“山东省百万亩苹果树丰产优质技术开发研究”,使全省108万亩的苹果单产由129公斤提高到1010公斤,两项成果推广后新增加经济效益63.6亿元。

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后,束怀瑞的工作任务更重了,他比以前更忙了。但是,不管地位如何变,工作如何忙,他密切联系生产实际的作风没变,为农民服务的热情不减,热心为农民解决生产问题,不愿给群众添麻烦增负担的习惯没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