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佳木斯市公布了新的城区规划方案,引起全市上下的热烈反响。在红旗路居住了近六十年的谢大爷逢人便讲:“如今佳木斯可是大变了样!”
地处东北边陲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素有“东方第一城”的美誉。由于历史包袱沉重,城市欠账较多,近几年来经济增长缓慢。如何迅速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的困境,成为佳木斯市的重大课题。1997年年底,42岁的孙启文走上了佳木斯市市委书记的岗位。在当时的市第九次党委会上,他郑重提出了“搞好二次创业,实现两个改变,在经济总量上用五年时间再造一个佳木斯”的奋斗目标。
1998年1月31日,佳木斯市最大的商场华联商场发生了特大火灾。8月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在困境中,市长王国学第一个出现在火灾现场,并率先捐出了五个月的工资;市委书记孙启文连续十多天吃住在松花江大堤上;洪水当前,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众志成城。在全市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佳木斯市农业获得了历史上第二个大丰收,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0%。
在佳木斯市,五大班子成员都是经济战场上的干将,人大主任挂帅抓发展非国有经济,政协主席亲任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总指挥,纪委书记抓市场建设,形成了五个班子齐上阵,齐心协力抓发展的格局。
作为老工业基地,一些与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问题逐渐凸现。市委、市政府开始了艰难的改革和调整,抓住国家政策机遇,从突破制约企业发展的债务包袱、人员负担等难题入手,集中解决制约工业发展的体制、结构等深层次矛盾。1997年濒临破产的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在市委大力推动下与世界500强企业、世界最大的农机制造企业美国约翰迪尔公司合资,通过技术改造和改进管理模式,现已成为我国农机行业的排头兵。几年来,富锦拖拉机厂、佳木斯啤酒厂、友谊糖厂等75家企业都通过与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的联姻,优化重组资产20多亿元,引入资金10亿元,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借助外力搞活企业的新路子。
经过几年的卧薪尝胆,佳木斯市一大批企业重现了生机和活力,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截至2001年底,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1998年提高了近一倍,工业增加值增长幅度从黑龙江省的第8位跃居第一位,首次实现由亏转盈,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佳木斯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1997年底,佳木斯市提出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重点,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并将发展绿色食品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龙头。桦南县农民孙斌培育出“系选1号”绿色食品水稻,成了远近闻名的“土专家”。在市有关部门的扶持下,孙斌成立了“富民优质水稻”研究会,组建了鸿源米业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带动农户种植“系选1号”绿色水稻4万亩,农民增收一千万元。
据统计,到2001年底,佳木斯市绿色食品基地达191亩,占总播种面积的20.6%。绿色食品从业农民10万,人均年增收228元。更令人欣喜的是,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07元,比1997年增加了406元,实现了持续增长。
四年来,佳木斯市经济和社会的迅猛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谈起未来的发展,时任市委书记的孙启文充满信心,“加快发展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声。我们将用创新、拼搏的精神向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把佳木斯早日建设成美丽、富饶、文明的东方第一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