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博物馆日”激活北京“博物馆经济”

2002-05-08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孙献韬 通讯员 萧远 我有话说

也许是为了配合“五一”长假的到来,从4月25日起,全北京市的100多家博物馆开始行动起来,陆续开展20多项活动,庆祝即将到来的“5·18国际博物馆日”。

1977年,当时的国际博物馆协会决定将每年的5月18日定为“国际博物馆日”,号召各国博物馆界在这一天开展宣传活动,唤起世界各国人民对本民族文化和历史传统的保护意识,使博物馆成为人类共享的资源和共同交换的语言。我国于1983年成为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正式会员。

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与全球化”。4月25日,北京80多家博物馆的馆长汇聚一堂,出席“首届北京博物馆高层论坛”。馆长们普遍关心这样一个问题:中国的博物馆如何摆脱目前资金紧缺、观众稀少的困境,走向良性发展的道路?中国历史博物馆副馆长李季认为,发达国家博物馆已经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从展览设计、广告投放、成本分析、资金运作,到展品交流、纪念品制作、志愿者选择,都有一套符合市场需要的运作方式,形成了良性循环。与发达国家博物馆相比,我们的差距非常大,许多博物馆从业人员甚至连一些基本“游戏规则”都知之甚少。李季说,目前我国博物馆最缺的不是资金和藏品,而是先进的观念。

凭心而论,北京博物馆界的“全球化”市场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了。去年底,北京市文物局牵头搞了个“博物馆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北京市副市长张茅说,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一年光卖纪念品的收入就超过一亿美元,这个数字差不多相当于整个北京市旅游纪念品的年销售总额。设计出富有古都特色的高质量纪念品,让中外游客在博物馆里看得尽兴、买得高兴,这着棋早就应该下了。

今年又到了“五一”黄金周,北京的博物馆放下“阳春白雪”的架子,走出深宅大院,主动与普通游客“套近乎”。从5月1日开始,为期一周的“现场文物鉴定”活动在国子监——首都博物馆举行。每天都有数百名男女老幼从京城各处赶到这座元明清时期的国家最高学府,请京城顶尖古玩鉴定专家来给自己祖传的宝贝“过过眼”。据该项活动组织者、北京国风集团首席研究员徐讯介绍,文物鉴定活动本身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它让普通百姓有机会了解文物的价值,感受文化的魅力,也让博物馆有机会向大众展示自己的风采。

博物馆的最大“卖点”在于博、大、精、深。黄金周期间,首都各家博物馆纷纷拿出镇馆之宝吸引游客。故宫博物院推出“故宫藏日本文物展”,辽金城垣博物馆推出“辽代佛教艺术展”,北京古建博物馆推出“古建中的力——墙倒屋不塌的中国古代建筑展”,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推出“中国传统鞋帽包饰展”……。每一种展览都别具匠心,既能让外行看到热闹,又能让内行看出门道。

在兄弟博物馆争相向游客“献宝”的时候,北京白塔寺则打出了“中尼文化交流周”的旅游牌。这座白塔的建造者是元世祖请来的尼泊尔工匠阿尼哥,白塔留存到今天,成了中尼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5月1日上午,尼泊尔王国驻华大使带着一支本国歌舞队来到白塔寺,为新落成的阿尼哥铜像揭幕。伴着正宗的尼泊尔歌舞,游客们一边品尝尼国风味饮食,一边欣赏尼国精美文物和传统工艺品。尼泊尔旅游局官员则忙着向每一位过往的游客赠送风光画册,鼓动大家踊跃赴喜马拉雅山南麓旅游。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