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剧作为一种古老的文艺形式,凸显了文化现象所具有的民族性和本土性特征,在我国,各地区在不同时期先后形成了几百上千种的地方戏剧,并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当地群众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地方戏剧的魅力在于其具有其他文艺形式所不可替代的、积淀于集体无意识中的“草根性”特质,这种质朴的妩媚可以让我们直接触摸到普通民众最朴实的艺术观念、欣赏趣味和文化价值传统,它所流露出的非精英文化理念反映了民众所特有的精神信仰和心理需求。地方戏剧的原始创作来源于民间,无名氏们在对生活的一点点感悟中,通过艺术放大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模式,它的形成过程一方面与民间文学具有不可割裂的共通性,另一方面在演员与观众的直接交流和互动中,准确把握观众心理,通过即兴的发挥使表演与创作融为一体,从而使其具有了惊人的活力。
但近年来,地方戏剧创作,越来越向精英欣赏理念靠近而忽略了它的草根性特质,结果是使其游离于主流和非主流文化之间。另外,许多地方戏剧或过于强调对某种流派的单一追随,或表现出为推出所谓的“经典”而追求大规模、高成本运作,这些都违背了地方戏剧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地方戏剧正渐渐远离了其以民间智慧灵活反映时代特征的流行性文化传统,造成了地方戏剧的“失位”,“失位”造成“失宠”,“失宠”造成“失势”,“失势”的地方戏剧要求其必然要向本位回归。
地方戏剧在向其本位的回归过程中,一方面要从保护文化资源、保存和继承民族文化血脉的角度给予地方戏剧高度重视,保留地方戏剧的传统特色。但更为重要的是遵循地方戏剧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规律。它可以在民间情趣中寻找积极向上的因素,以民众所喜闻乐见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和演出。我们不能把民间所具有的质朴情感仅仅理解为低级趣味,其实这种情感在很多方面与精英文化和意识形态具有暗合之处,只不过它是以一种更为容易被百姓接受的形式表现出来,地方戏剧所要表达的恰恰是这种积极感性。地方戏剧的本原特色还在于它能够把演出和创作结合在一起,而不拘泥于固定的台词、身段甚至是剧情设计,在主动附和时代特征和观众心理过程中使剧目的演出常演常新,从而为戏剧自我革新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同时,地方戏剧所具有的潜在优势还在于它极强的流动性,个别演员或个别剧院乃至个别剧种的新创作,都可以被积极加以利用和改造,通过扩散效应而广泛传播开来。
尽管地方戏剧现有的“失位”现象由来已久,但决非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作为对精英文化的积极补充,地方戏剧应该回位于流行文化的本色,而社会对朴素情感表达方式的追随与记忆也为地方戏剧的重新流行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地方戏剧必然会在这块土壤中寻回自己失落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