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贫困地区工业化进程

2002-05-26 来源:光明日报 刘昌刚 我有话说

按照世界银行的划分方法,2001年湖南省人均GDP为6039元,合730美元;湘西州人均GDP为2727元,合335美元,属于低收入贫困地区;或者按照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说法叫工业化前期阶段。那么,这些贫困地区能否绕开工业化这个发展过程直接进入经济发达社会?应该怎么样实施工业化?采用什么样模式实施工业化?这是一项重要而又紧迫的研究课题。

一、工业化是贫困地区绕不开的发展道路

1.工业化是社会生产方式不断变革的过程。

从生产工具的角度看,工业化就是以大机器生产取代手工操作的现代工业发展过程,具体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占统治地位向工业占统治地位转变的过程,或者说工业化是资源配置由农业为主向工业为主的过程。工业化既然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那么,工业化就是绕不开的发展阶段。

2.工业化是发达国家发展的主要经验。

英、法、德、美、日等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就已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奠定了它们经济高速发展的基础。东亚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则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几十年的发展中,完成了工业化过程,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继日本实现工业化之后,“亚洲四小龙”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创造了一系列奇迹。拉美大多数国家则实行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模式,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使进口替代型的工业化模式不断朝市场型和开放型转换。如巴西、智利等一些拉美国家,它们的经济同样取得了发展。

3.工业化是贫困地区追赶型发展的正确选择。

H·钱纳里对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进行全面的、系统的研究,揭示了工业化过程中各个主要方面的一些基本关系,形成了完整的理论认识。他的主要观点是:(1)经济增长是经济结构转变的结果;(2)经济结构的转变与人均收入有着规律性联系;(3)经济增长在完成工业化后进入发达经济时期,增速会明显回落。他把工业化过程分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工业阶段、发达经济阶段有着普遍性意义。

按照他的观点,从全国来看,2001年人均GDP7156元,合908美元,进入工业化阶段的初级阶段;沿海和发达省市如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江苏、辽宁、山东九省市2001年人均GDP为17580元,合2125.8美元,进入工业化阶段的中级阶段;而湖南2001年人均GDP6039元,合730美元,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初级阶段。湘西州人均GDP2001年仅2727元,合335美元,只能是工业化前期阶段或叫初级产品生产阶段的初始状态,因此,必须毫不犹豫地实施追赶型跨越式的工业化发展,除此别无它途。

二、工业化是贫困地区必然的发展手段

工业化既是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也是社会生产方式变革的一种手段。作为手段,它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文明成果。因此,贫困地区完全可以按照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勾画出完整的工业化发展蓝图。

1.工业化是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的推动器。

同样的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工业的产出率要高于农业的若干倍,这是因为生产力三大要素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工具较农业生产力的各要素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特别是大机器等劳动工具的运用,可以上百倍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2.工业化是贫困地区生产方式变革的催化剂。

作为形式,社会生产方式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指劳动方式。即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操作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方式,这是生产力的内容;另一方面是指劳动的社会形式,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规定性,这是生产关系的内容。工业化对社会生产方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劳动方式发展剧烈变革。从18世纪英国第一台蒸汽机的发明到19世纪电的发现,再到20世纪数控机床、机器人的运用,信息网络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的兴起,从有机化学的问世到合作材料的诞生,再到新型材料技术、能源技术的出现,无不体现工业化对劳动方式的重大影响。由于社会化大分工大协作的联系愈益加强,人口向城市集聚形成新的劳动社会形式,它破除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生产方式,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

3.工业化是贫困地区实现现代化的加速器。

H·钱纳里告诉我们,工业化后期阶段就是现代化经济发达阶段。在目前的服务业经济时代,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才属于现代化国家的范畴。有资料显示,2001年,北京第三产业占59.8%,上海第三产业占50.7%,可以说它们开始进入现代化城市的行列。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现代化的实现仰仗于工业化的发展程度。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的基础上,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同样要建立在第二产业的充分和加快发展的基础之上。因此,贫困地区要实现现代化,不仅不能超越工业化的发展阶段,而且要充分利用工业化这种加速器的手段,快速地推进贫困地区现代化进程。

三、工业化是贫困地区有效的发展模式

贫困地区要变潜在优势为经济优势,关键是要加快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加工制造业。绝不能单纯依靠发展采掘矿产资源和原料,走卖资源、卖原料这种“卖血”的路子。从国内外区域开发的经验看,一个地区单纯依靠“卖原料”,往往难以启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而且会造成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低水平的重复建设。

1.选择生态工业化模式。

传统的工业体系,每一道工序都独立于其他工序,消耗和浪费原料,产出将销售的产品和将堆积的废料;而我们完全可以运用一种更为一体化的生产方式来代替这种过于简单化的传统生产方式,那就是一种全新的工业化模式或叫做生态工业化模式。生态工业化模式要求工业化体系模仿生物界的运行规则,使一系列工业项目互为条件和前提,旨在使生态工业系统在一个地区总体实现资源增值,人类将因此受益无穷。传统工业化不断导致环境污染,于是人们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采取措施来治理污染,这种手段总是处于生产过程的末端。积极调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思路,建立生态工业化模式,这是贫困地区亟待解决的工业化发展思路问题。

2.选择洼地工业化模式。

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人口素质等原因,生产要素不齐备,市场发育不健全,制约工业化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客观存在。要改变这种状况,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就必须充分利用洼地效应原理,培植经济发展环境。越贫困发展环境越恶化,根本原因在于观念的陈旧,制度的僵化。因此,贫困地区选择洼地工业化模式,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成败得失不偏移,真正做到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要求的“三个解放出来”,从而造就良好的宽松环境。经济学木桶原理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装水多少是由最短那块木板决定的,因此,领导者必须按照“适应大环境,建设中环境,改造小环境”的要求,找出最短那块木板,采取措施扬长补短。

3.选择民营工业化模式。

贫困地区实施工业化,就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否则改革开放就放不开手脚。贫困地区之所以贫困,就是因为生产力水平落后,因此,大胆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即所有制的多层次和分配形式的多样化,应该说完全符合邓小平理论的本质要求。比如湘西州花垣县提出“抓大集团化,放小民营化,改制普遍化”的工业化口号,“九五”期间工业增速平均在两位数以上,高的年份达50%左右。民营工业化模式发展战略的实施,培植了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的企业集团,财政连续增长率在18%左右。该县95%的工业企业实现了民营化改革,企业的开放度与内质得到了有效的增强。民营工业化发展模式在贫困地区显示着巨大威力,贫困地区应该大胆地尝试。
(作者为湘西州花垣县人民政府县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