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真情贵似金,寒中送炭暖俺心。
扶贫帮困搞得好,百姓高兴不得了……
千好万好第一好,‘三个代表’举得高!”
5月11日,记者在72岁的郑德安老人家中,听他用颤抖的声音,大声朗诵他写给明泽街道社区求助中心的诗。
郑德安老人是大连中山区明泽街道职工街8号居民,家中有百岁老母、44岁的儿子患有精神病、70多岁的老伴瘫痪在床。老伴生病时,怎样把她背下五层楼,对年迈的郑德安来说,都是天大难题。
2000年初,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街道开办不久的社区求助中心写了一个反映困难的小纸条。出乎他的意料,求助中心和街道干部很快就上门走访。看到他家中的窘况,街道立即按他的需求,为他提供了全面、长效的服务;对他老伴、老母亲的日常扶助,由他所在的福寿社区救助中心分站负责;背他老伴上下楼去医院,由企业服务中心负责。当时他的儿子正旧病复发,没有钱住院治疗,街道干部立即开始捐款,解决他的燃眉之急……
今年春节前,街道干部上门给他送来300元过节费。想起街道对自己一家人的帮助,郑德安老人感动得一夜没有睡好,他辗转反侧,连夜写了一封感谢信和一首诗,说出了他的心里话。
郑德安老人只是社区求助中心受益者当中的一个,生活在这里的8000多户居民,每天都在享受着街道党工委这一认真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开展为民服务所带来的成果。
“街道是最基层的一级政府组织,”说起建立社区求助中心的初衷,明泽街道党委书记丛滋全说,“我们最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中心就是我们实践‘三个代表’的最好体现。”
1999年底,明泽街道在开展“八千户一大家,共建文明社区”活动中,发现居民生活中有许多实际困难,自己无力解决,又不知道该找哪些部门解决。民诚街10号是一幢老楼,楼内一直不通自来水,居民每天要到院内水管前排队打水,苦不堪言。64户居民共用4个水表,常因水费而起矛盾,常因水费收不上来被停水。
类似问题并不在街道的正常职责范围之内,但街道该不该管?
街道专门召开党委会进行研究,认为有必要把为民服务提高到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来认识,提出要“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信号,把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作为第一职责,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败的第一标准”。只要居民有需要,就不但要管,而且要管好。
1999年11月,辽宁省第一家街道社区求助中心成立了。居民有什么烦心的事、难办的事、不会办的事,拨打公开的求助中心电话,就会得到满意的答复。围绕求助中心这一服务平台,街道又先后投入800多万元,完善服务设施,提高为民服务的层次,并建立了纵向到居民楼院、家庭,横向到辖区单位的三级服务网络、10多支服务队伍,确保居民的求助件件有回声、事事有着落。
中心成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解决民诚街10号64户人家的吃水问题。街道几次找来自来水、房产等单位的代表,反复协商。最后由产权单位出钱,自来水公司负责安装,居民出一部分费用,64户全部通上了自来水,安上了独立的水表。困扰了居民心头20多年的阴云,烟消云散,笑意与和睦重新回到了居民中间。截至2001年12月底,求助中心共接到电话2038人次,问题最后得到解决的达2017人次。
翻开社区求助中心的一叠叠资料,一个个小故事跃入眼帘:“北斗街24户居民有了水喝”、“魏永喜家暖气管热了”、“外来妹的结婚证领到了”、“病故异乡的老人得到了安葬”、“下岗女工找到了工作”……桩桩故事令人心暖,件件实事都折射出街道干部扎扎实实落实“三个代表”的实干精神。
去年春节前,明泽街道干部收到了一份“贵重”的礼物:郑德安老人已有百岁的老母亲,用了将近一年时间,一针一线缝制而成的200块抹布!
“这200块抹布对我们来讲真的很珍贵、很沉、很重。”街道党委副书记姜春梅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基层就是实实在在的小事。这些小事,对老百姓来说就是大事。只要你确实为百姓办实事、好事,他们就会从心底里感谢党和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