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斗:水利水电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六十多年来,在水利水电工程教育、科研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创造性贡献,编写了《水工建筑物》等三部学术著作;发表了《重力坝的渗透压力计算》等二十多篇学术论文。曾负责设计密云水库、渔水溪等水电站;为葛州坝、丹江口、三门峡、小浪底、二滩、三峡、龙滩、小湾等多座大型水利水电工程提供技术咨询,为工程枢纽布置、建筑物设计解决了许多关键技术问题。
柳百成:铸造专家,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在国内较早提出用计算机技术改造传统铸造行业,在开拓铸造过程宏观及微观模拟仿真新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完成铸件充型凝固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并行工程环境下铸造CAD/CAE研究及商品化铸造工艺CAD及凝固过程模拟分析系统,研究成果在50多个工厂推广应用。长期研究铸铁结晶凝固过程及石墨形态控制机理,为提高球墨铸铁性能及开发新型铸铁奠定了科学基础,并取得显著经济及社会效益。
刘友梅:电力机车专家,株洲电力机车厂高速动力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作为总体设计师,主持了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三次重大技术改进;第二代、第三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开发;韶山8型电力机车的研制,创造了240公里/小时的“中国铁路第一速”,使我国铁路机车试验进入国际高速领域。主持第四代电力机车的研制,实现了我国铁路机车交流传动技术和高速技术“零”的突破。
姜文汉:光电工程专家,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他在自适应光学和光束控制两方面均作出重大贡献:用于“神光I”高功率激光装置的“19单元波前校正系统”是国际同类装置中最先实用的;“21单元自适应光学系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星体目标实时校正成像的国家;与北京天文台合作建立的“2.16米望远镜红外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使我国拥有了世界上为数不多的实用近红外波段的自适应光学观测系统;37单元和61单元两套自适应光学系统已分别实现水平和斜程大气湍流补偿,获得国际上未见报道的校正效果。
沈昌祥:信息系统工程专家,海军计算技术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在信息工程与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研制成功海陆兼容的信息处理系统、保密通信电报网络系统,并主持研究计算机安全操作系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师昌绪:材料科学家,我国高温合金技术开拓者之一。领导研制出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开发了我国第一代铁基高温合金、耐热腐蚀铸造镍基高温合金及低偏析高温合金,研制出抗尿素腐蚀无镍不锈钢及不含铬、镍的铁锰铝系奥氏体钢。多次主持或参加国家冶金、材料科学或新材料方面规划及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立项与评估。
黄培云:粉末冶金专家,中南大学教授,我国粉末冶金学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创立了著名的粉末压制理论和烧结理论。研制成功多种用于核、航天、航空、电子等领域的粉末冶金材料。提出了非规则溶液活度系数的计算模型、三元参数计算三元系相图的方法及模型和多级快速凝固制取非晶、准晶和微晶金属粉末理论。
朱建士:流体力学、爆炸力学专家,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员。长期从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设计及检验及爆炸性能的试验结果分析工作。为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的研制成功作出重要贡献。参加核武器的改进和小型化工作,为以后的小型核武器中子点火理论工作打好理论基础。在进一步小型化工作中,参与的核武器研制取得重大进展,使我国核武器的物理设计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钱皋韵:铀同位素分离专家,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研究员。先后在热核聚变和铀同位素分离的科学研究及其组织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是气体扩散机中核心元件——分离膜研制的创始人之一。为了降低能耗,在我国铀浓缩技术向离心法过渡的决策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负责主持并参加了完整的离心机研制体系的建立,为促进科研成果迅速向工业化转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丁大钧:结构工程专家,东南大学教授。30多年内,对砼和砌体结构进行了一系列的试验研究,包括大量砼构件刚度裂缝短期和23年10批长期试验。建立了我国砼结构使用设计计算体系,被国家规范采用。对砼体结构的偏压计算和配筋体的承载力计算都有过创造性贡献。改进过框架、薄壳、弹性地基梁、薄板等的计算,提出“框架旋侧力矩分配法”、“有限基本构件法”等分析方法。
郁铭芳:化学纤维专家,东华大学教授。50年代参加筹建我国首家自行设计的合成纤维实验工厂,纺出了我国自己制造的第一根合成化学纤维,成为我国化纤领域的学科带头人之一。1960年起先后主持多种化学纤维的研制。在反复论证、多方准备的前提下,率先提出了关于喷丝成布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的建议。参与上海市重大工程项目“年产7万吨聚酯切片”的建设工作,该项目对于根本改变上海纺织化纤原料依靠外来供应的局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正国:创伤外科专家,第三军医大学野战外科研究所研究员。1970年开始从事冲击伤防治的研究,在国际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冲击波致伤机理和防治措施,使该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70年代后期,通过对创伤弹道学的系列研究,在国内首先提出高速武器的致伤机理及防治原则。率先开展了交通事故伤研究,主持建立了国内唯一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大型撞击伤实验室。
刘玉清: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大、阜外医院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诊断,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先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处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8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
张寿荣:冶金专家,武汉钢铁集团公司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钢铁冶金生产、建设及高炉设计工艺等方面的研究。参加鞍钢恢复生产,推行高炉炉顶调剂法和低锰炼钢铁的冶炼使鞍钢全国领先;参加武钢一期工程建设,使国内第一座1000立方米上大高炉顺利投产;利用1513立方米设备建2516立方米四高炉并提出炼铁系统技术进步总规划;一米七轧机投产后,组织新技术消化和前工序老厂技改,完成转炉复吹、全连铸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
谢咏山:冶金机械专家,西安重型机械研究所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在“1350毫米亲水涂层铝箔生产线关键技术攻关”课题中担任总设计师,负责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工艺布局、单机设备选型及控制系统的方案设计。在“1500毫米卷板贴塑生产线”的开发设计中任总设计师,负责生产线的总体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及单机设备选型。先后主持开发青岛彩涂贴塑板生产线和张家港彩涂板生产线。
周万幸:雷达系统工程专家,十四所副所长。1983—1988年在我国第一部车载式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中,参加了测高精度技术攻关。1989—1995年主持完成了某远程雷达的研制。1997年担任国家某国防重点工程舰载相控阵雷达总设计师,该雷达的技术水平属国际前沿,国内领先,他已成为雷达研制的新一代学术带头人。
李旺兴:有色金属冶炼专家,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经理兼郑州轻金属研究院院长。一直从事铝冶炼技术开发应用工作,主持开发了“管道化溶出”、“选矿拜耳法”、“树脂法回收金属镓”为代表的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并成功转化为生产力。四年来依靠科技进步使氧化铝增产40万吨,能耗降低500公斤标煤/吨氧化铝。作为课题负责人,成功开发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选矿拜耳法生产氧化铝新工艺”,为我国铝工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陈德辉:气象数值预报专家。在学术上,先后独立提出了一个预报性的积云对流过程参数化方案和一个改进的垂直湍流过程参数化方案;主持开发了新一代全球热带气旋数值预报系统,并在2000年汛期试预报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参加了“八五”攻关项目“台风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建立,并主持完成了该系统中的一整套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主持完成了“九五”重点项目“下一代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的研究开发”,使国家级数值天气预报业务系统上了一个新台阶;提出了发展我国面向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新一代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的设计方案,并组织实施。
刘志红:肾脏病专家。从事肾脏病基础及临床研究十余年,在IgA肾病发病机制、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展机制及其防治措施、肾脏疾病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个体化治疗中的应用和糖尿病肾病分子病因学等一系列课题中进行了大量前沿及创新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