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福生,1932年4月生于上海,195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赴波兰留学,1962年毕业于波兰格旦斯科工业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1994年首批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并任主席团成员、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主任。曾任部科技司总工程师、科技司司长,机械电子工业部总工程师,山东工程学院院长,现任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姚福生院士熟练掌握波兰文、英文、俄文、德文、捷克文和日文,主要从事汽轮机叶片、叶栅以及汽轮机的旁路系统等工程技术工作,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动力机械和汽轮专家。1996年获“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科技成就奖”;1997年9月,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1年3月26日,山东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将山东工程学院、淄博学院合并组建山东理工大学。2002年1月9日,山东理工大学正式通过全国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审议。2002年3月21日,教育部正式批准山东理工大学成立。
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理工大学校长姚福生近日接受笔者采访,畅谈了他的办学思想。他说,高等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所谓高素质人才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高质量的教师来完成。“高质量”主要是对老师的要求,没有高质量的老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高素质”主要是对学生来说的,我们培养的必须是高素质的学生,这也是学校的品牌。
谈到具体落实措施,姚福生认为,学校工作千头万绪,最重要和关键的是要培养和建立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山东理工大学将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系列文件。学校设置了特聘教授岗位,面向国内外,广纳英才,聘期内享受特聘岗位津贴每年10万元,学校还提供180平方米住房一套,提供教学科研需要的经费和工作用车,配备学术助手,同时实施“136人才工程”,即面向国内外,用五年或更长一段时间,培养和引进10名在同专业领域内领先、国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30名在同专业领域省内领先,国内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带头人;60名在同专业领域具有省内先进水平和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
针对科研工作,姚福生提出了要遵循“出人才、出成果、出效益”的方针。其主要目的是让教师投入国民经济的主战场,既能解决企业的技术关键问题,又能使自己的业务水平迅速提高,也就是出了成果又出了人才。出经济效益有两层含义,不是单纯让教师去追求经济上的创收,而是要求教师出的成果要有经济效益,这就会迫使教师的科研选题要紧紧联系国民经济的需要。他说,工程技术研究院是培养人才的一种十分好的形式和方法,一方面服务于社会,另一方面又能较快地为学校培养高水平的教师。几年来实践证明,只要操作得力,学校上水平的速度会加快。
谈到学生培养,姚福生强调: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什么是高素质的人才?现在大家都在谈德智体美是高素质人才的标志,这四方面是一个高标准的要求,最重要的应该是“德”的培养,没有“德”的人才是无用的人才。什么是“德”?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德”是一个人做人的准则,大家谈的较多是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的准则,这些理论上的含义,学生非常容易学到,但要做到极其困难。“德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想的、说的和做的是否有利于他人、有利于集体和有利于国家”。平时我们很容易从他的谈吐、为人、为事中看到他内心世界的东西。“德”的培养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人的毕生和动态的自我教育过程。因此,学校要营造能培养高尚道德人才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陶冶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要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学习和社会活动中做起。使他们关心学校、爱护公物、乐于助人、乐于公益劳动。这样就会慢慢地、潜移默化地树立起以他人利益为重的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