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纪念人类环境会议召开30周年之际,成都市成功地举办了“中国环保宣传周”活动,从而向世人展示了她正在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的进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
“送清流回大海,植绿色满人间”,这是生活在天府之国的人们的理想。经过成都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昔日的“尘都”已焕然一新,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3%,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6.5%,成都已成为西部大开发中的“自然之都”、“绿色之都”。
规划、治理和巩固是环保的三个主要步骤,成都市在城市环保建设中突出了规划的思维创新、治理的手段有力和巩固的措施到位,实现城市环保与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为塑造“现代、文明、清洁”的城市形象,成都市围绕“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畅通”的总目标,在大规模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中,着眼长远,立足当前,统一部署,统筹规划。
2001年11月,该市全面启动投资达21亿元的沙河治理工程,整治内容有截污、防洪及河堤整治、绿化景观、道路及市政设施等七大工程。在水资源保护林区和城市滨水绿化景区,沿河建设8个景点。今年重点对城区的149条道路及周边环境和城区三环路以内51条河道实施综合整治,使城市环境质量在短时间内得到了明显改观。
多年来,成都市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防治城市扬尘污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治理机动车尾气污染等,使城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同时,他们还着重抓好工业污染防治工作,强化重点行业、重点区域治理力度,取缔关停了一批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全市2000个应达标排放的重点工业污染源于2000年底如期实现了达标排放。
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工程,成都市为巩固环保成果,实现标本兼治,着力做了以下工作:抓监管。各级部门严格执法,依法监督管理。开通成都12369环保举报电话,动员全市人民积极参与,形成全民环保意识;抓协调。环保部门主动与经济、建设、工商、市容等有关部门协调,齐抓共管,相互支持,既解决污染问题,又促进经济发展;抓教育。该市积极推动争创“绿色学校”活动,目前,全市已建成85所市级绿色学校,10所省级绿色学校,2所国家级绿色学校。绿色学校注重提高青少年环境教育的实效,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堂教育和课外活动,把环境教育寓于实践之中,使青少年积极参与监督工作和宣传教育活动。
在实现跨越式发展过程中,成都市坚持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三位一体。
在经济和城乡建设快速发展、人口不断增加、全市GDP增长达到13.1%的情况下,成都辖区内环境质量基本保持稳定,为建设生态城市奠定了基础。在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大力开发生态示范区。目前,成都市已有温江区、郫县、都江堰市等8个区(市)县被列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崇州市被列为省级生态示范区。同时,他们还强化环保自身能力尤其是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该市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的正式运行,以40万吨/日污水的处理能力,为生态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市委书记王荣轩表示,力争用两年时间,将成都初步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第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环境清洁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成都市长期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重视环境保护和建设,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三结合。
“九五”期间,成都市环保投资规模由1996年的7.78亿元上升到2001年的30.35亿元;环保投资占GDP比例也由1996年的0.89%上升到2001年的2.04%。在全国46个重点环保城市环境综合定量考核中,成都市连续7次进入前十名。
以“府南河模式”为代表的环保工程,把防洪、治污、绿化、文化、安居及道路管线六个子项,融合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该工程城市中心段总投资27亿元,新建河堤18公里,将1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提高到现在的200年一遇。城区千家企业关停并转,沿河铺设污水截流干管26公里,将污水处理,为城市找回900公顷净水面。沿河开辟29公顷绿地,绿化覆盖率达95%,形成“翡翠项链”。在河道两侧新辟、培植绿地,形成各具特色的滨河绿化圈,绿圈内有14个开放型景园,供市民休闲游乐,为城市构成一道文化风景线。府南河综合治理工程先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地方政府首创奖和最佳范例奖。
出席此次“中国环保宣传周·成都”活动的联合国副秘书长特普费尔博士表示,他愿意做“成都环保大使”。这无疑向世人传递了一个信号:在西部大开发中,成都正以实际行动与国际接轨,以开放胸襟拥抱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