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编校《海瑞集》追记

2002-06-17 来源:光明日报 程毅中 我有话说

1959年5月,我到中华书局工作不久,领导给我分配了一项编海瑞文集的任务。我完全不明来由,但隐约觉得这是有来头的。据我的记忆,当时的文化部副部长钱俊瑞曾过问过海瑞文集的事。文学组组长徐调孚对这项任务抓得很紧,要求立即上马,尽快出书。我先用一个光绪三十一年(1905)刻本的《海忠介公备忘集》进行标点,再用当时所能找到的善本校勘和辑补。当时吴晗接连写了好几篇关于海瑞的文章,后来合编为《海瑞的故事》一书。吴晗是我们的常年顾问。局内的版本专家陈乃乾先生也帮助我们工作,亲自到上海去找书,有些明刻本的海瑞文集是由他带回来的,有的版本他已抄了目录,有的版本他请人做了初步校勘。《备忘集》本来是海瑞自己命名的一个集子,后来的人把它和续集以及《淳安稿》、《淳安县政事》等合编为一书,总称之为《备忘集》,已经不是海瑞自编文集的原貌了。这个系统的文集又有好多个重编本,内容略有差异。当时我们所见最早的是康熙二十七年(1688)程宪章序的王元士刻本,附有万历三十年(1602)海瑞孙海迈的跋。光绪三十一年刻印的是曾对颜、王国栋重编的《备忘集》,多出了诗和《元佑党籍碑考》等作品,因此我们就用它作为工作底本。

我们用以参校的海瑞文集很多,明刻本就有:(一)万历二十二年(1594)阮尚宾刻《海刚峰先生文集》,(二)万历四十六年(1618)蔡钟有刻《海忠介公文集》,(三)天启六年(1626)梁子刻《海忠介公全集》,(四)崇祯四年(1631)黄秉石刻《海忠介公文集》。这些版本和《备忘集》不是一个系统,但都采用了《备忘集》的资料。我们力求把海瑞所有的作品都收集进去。在辑录佚文佚诗方面,上海研究海瑞的专家蒋星煜曾给我们很多帮助。

辑佚工作陆续有一些收获,而最重要的收获是,在三校即将完成的时候,四处访书的路工又从陕西省图书馆发现了一部明刻本的《海刚峰集》,它的编次基本上保持了海瑞自编文集的体例。因此,我们在认真校勘之后,决定改换底本,即以这个《海刚峰集》为基础,参照它的体例,分为上下两编。根据这个《海刚峰集》的次序,大体上弄清楚了《备忘集》的版本源流,从而也发现了《四库全书》本《备忘集》编次错乱的原因。

我们根据《海刚峰集》在校样上作了很大的调整,延迟了书的出版。这时海瑞热已经过去。总编辑金灿然最后同意我们的编排方案,认为这样编次可以对海瑞生平的了解提供一些方便。

为了搜集海瑞的资料,我曾查阅了一些地方志和明人笔记,还看了一些编演海瑞故事的戏曲、小说。除了抄录部分资料作为《海瑞集》的附录之外,还辑录了一份《关于海瑞的参考资料》。

我参与《海瑞集》的编纂工作,完全是一次偶然的机遇。我本来是学文学史的,对海瑞的了解只是小说、戏曲里的一个清官形象;作为历史人物,对他毫无所知。但自己动手编书是一次很好的实习机会。在徐调孚、陈乃乾两位前辈的指导下,我初步学会了古籍整理的基本方法,这对我后来的工作很有裨益。

首先是广罗众本与选定底本的关系问题。整理古籍必须先广罗众本,然后才选定底本和校本。海瑞文集的重要版本,差不多已经网罗无遗了。而以明刻本《海刚峰集》为基础的方案,则是最后一刻才决定的。

其次是校勘的体例问题。在版本繁多、异文纷纭的情况下,首先以底本为准,是避免烦琐校勘的好办法。不过,如果按“择善而从”的原则改字的话,当然还是以出校为好。

最后,在标点上,我只能勉力而为。因为我对明代的历史背景和典章制度所知极少,遇到的困难很多。虽然有些疑难问题也曾请教过局内的老先生,但错漏恐怕在所不免。

《海瑞集》编成后,我们提议用吴晗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论海瑞》作为代序,金灿然同意了。我写了一篇《编校后记》附在书后,经徐调孚先生修改补充后付印。金灿然指示编校者可以个人署名,徐调孚先生替我起了个“陈义钟”的笔名。当时主要是怕质量不高,错误难免,用个人名义,可以减轻一些编辑部的责任。但后来因编辑出版《海瑞集》而招致的“大批判”,还是由总编辑金灿然承担了责任。

1962年12月,《海瑞集》出书后,我受到了金灿然的表扬,当时还有些沾沾自喜。可是到了以批判《海瑞罢官》为前奏的“文化大革命”时,我就为《海瑞集》而终日惴惴不安了。直到现在,我还没有弄明白当初为什么那样热烈地宣传海瑞,后来又为什么那样粗暴地批判海瑞。历史人物的评价有没有客观标准呢?经过了那一场天翻地覆的风暴之后,我们冷静地读一下海瑞的文集,将会对这个历史人物有切实的了解,海外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书中特立了《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一章,就充分利用了中华书局版的《海瑞集》。他在序言中说到:“海瑞的遗墨,涉及当时地方政府的各个方面,最具参考价值。研究海瑞其人其文,可以使我们对当日的情形有更具体的了解。”也许可以说明《海瑞集》的编纂还不算是白费精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