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部:
近日记者在一些高校采访,发现不少高校领导一见面就介绍,“我们学校也有院士了”,“我们又增加了几名博导”,说话间兴奋与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学校增加高层次人才的确是件大好事,值得骄傲,然而,这些学校增加的“院士”、“博导”并不是自己学校新培养出来的或是正式调入的,而是为了“提升学校硬件”、“实现资源共享”从外单位聘请来的兼职教授。
高层次人才实行资源共享,高校和科研单位间的互聘,本来是件好事,无可厚非。然而,凡事都应实事求是,不可“滥”。我们在采访中了解到,江苏有不少高校都从北京、上海等地聘请了院士、博导做教授,多则七八名,少则三四名。有一所学校从北京聘了6名院士分别担任本校6个专业的带头人,不仅提高了这些专业的知名度,而且也招来不少求学者。学校也为此付出了巨额代价,住房费、讲课费、科研启动费、交通补助费等等。然而,这些院士有的因年事已高力不从心;有的因原单位工作繁忙抽不开身;还有的因担任了多所院校的专业领头人顾不过来。所以一年到头难得来学校上几堂课,所带的研究生也很难见到院士导师的面,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实事求是地讲,高层次人才、院士、博导既有知识资源、也有“名气”资源,有些高校的出发点多是奔着院士的“名气”资源来的。南京大学一位资深院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也是“盛情难却”。他告诫高校领导还是应该把培养自己的专业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在专业设置和教学科研上下功夫,不要干沽名钓誉和劳民伤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