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今非昔比“小灵通”

2002-07-03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蔺玉红 我有话说

周韶宁说:“现在电信、网通、铁通对‘小灵通’的态度都很积极。”


“今天的‘小灵通’无线市话和3年前的相比已大为不同。”UT斯达康(中国)公司首席运营官周韶宁日前在和中国电信有关人员接触时,听到如是评价。

“小灵通”技术已完全改良

周韶宁在赞同此观点时又提出四点论据。首先,目前的“小灵通”技术已完全改良,核心网更接近于下一代网络结构。其次,组网技术有了质的飞跃。以前用的无线基站多是10毫瓦,信号比较弱,功率较小,切换比较频繁,室内覆盖有问题。新开通的“小灵通”系统像成都、温州等地用的都是500毫瓦的第三代基站,大功率基站确保用户在室内或在车上(车速在80-110公里/小时)也能打电话。第三,手机品种丰富,价格降低。以前手机都是英文菜单,价格在1000元以上。现在手机全部在杭州生产,全中文显示,价格最低的降到了五六百元。第四,增值业务应用丰富。提供数据业务,“小灵通”具有先天技术优势,现在的“小灵通”不仅能通话,还能收发短信、上网浏览信息、下载图片等,上网速率达到了64K。了解“小灵通”后,谁还能说它是一种落后的技术?

破解关于“小灵通”的三个疑问

在过去的几年里,“小灵通”在中国命运多舛,不能否认和它的移动功能有关。因此,周韶宁再三强调,“小灵通”只是本地网中的一种无线接入手段,不是移动网,他不赞成全省漫游。理解了这一点,也就很容易破解围绕“小灵通”生出的种种疑问。

疑问一:中国电信或中国网通拿到3G牌照后,“小灵通”会不会寿终正寝?周韶宁说,从技术角度来讲,以多媒体和宽带为特征的3G代表了未来通信发展趋势,但中国老百姓不管它是2G还是3G,急需的是基本话音通信。技术再好,也要有需求。从整个产业链来讲,3G要让老百姓用得起还需要一段时间,在市场、技术都还不成熟的情况下,运营商投巨资建设大面积覆盖的3G网要冒很大风险。退一步讲,即使中国用了3G,也不是所有的用户都用,“小灵通”仍有它的用户群。对运营商来说,“小灵通”用户是资源,是未来的3G客户群。从应用上来看,“小灵通”增值业务可以向3G过渡;从核心网来看,“小灵通”和第三代的核心网平台是一样的,都是遵照3GPP的标准,这意味着“小灵通”和3G两个网可以共存在一个网里面。因此,固定电话运营商在拿到3G牌照后,也不会放弃“小灵通”,而是用“小灵通”的无线手段来继续发展本地电话网。

疑问二:如果移动或联通手机单向收费了,“小灵通”是否还有市场?周韶宁说,台湾有6家移动电话运营商,GSM的普及率为100%,移动资费比“小灵通”只贵30%,但是短短一年,“小灵通”在台北市发展了近30万用户。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是上市公司,很难做到资费下调50%,因为在话务量不增加的情况下,收入就会下降50%。如果资费下调,移动或联通必须要新增很多用户,以提高话务量,而要承载更高的话务量,就要继续投入,增加设备,除了上述成本问题,频率够不够也是中国移动等要考虑的。

周韶宁认为,“小灵通”对移动的影响并不大,相反还有帮助。目前用“小灵通”拨出的电话,大部分打的是手机,在给本地网带来收入的同时,也给移动带来了收入。另外,还有的用户用了“小灵通”后,尝到了甜头,又买了手机变成了移动的用户。

疑问三:目前有很多不确定因素,运营商现在投资“小灵通”是否有很大风险?周韶宁说,现在上“小灵通”,对运营商来说是最佳时期。2年前技术上还有点缺陷,现在技术不仅成熟了,而且系统成本仅为3年前的三分之一。新建网2-3年肯定能收回成本,像温州一年多就收回来了。辽宁某市去年才开始启动“小灵通”业务,今年1-5月份“小灵通”的业务收入占了总收入的八分之一,今年该市全网要新增70万用户,50万将是“小灵通”用户。西双版纳1-5月份“小灵通”收入则占了总收入的35%。在很多城市“小灵通”的ARPU值(每用户的平均月收入)超过固定电话的2-3倍。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小灵通”

统计显示,截至今年5月,全国已有300多个城市开通了“小灵通”,用户数达到了850万,每月还在以50万的速度增长,用户数很快将突破1000万。

尽管“小灵通”在全国的发展已经证明,这项技术有市场,有需求,投资少,见效快,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但在有些地方,有些决策者却没有从实际出发,有的地方有很大需求,却不让上。

江总书记在“5·31”重要讲话中提出,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小灵通”问题上,我们也要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