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沿着“哈军工”的轨迹

2002-07-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王握文 我有话说

跨入新世纪的我军科学与工程技术最高学府——国防科技大学,近两年来喜讯频传:

我国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第一台核心路由器、第一条中低速磁悬浮列车试验线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在该校诞生;

“211工程”建设通过验收;计算机系统结构等9个学科进入我国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名单;

3名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被评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在全国和国际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等竞赛中连创佳绩。

这些骄人的成绩,无不表明该校创建有我军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已迈出坚实的步伐。

20多项“我国第一”

国防科大的前身是1953年创办于哈尔滨的军事工程学院,即“哈军工”。昔日“哈军工”曾创造了我国办学史上的奇迹,为国家和军队培养了大批懂技术、会管理、能指挥的高素质指挥和技术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的“哈军工”学员已有10余人当选为两院院士,近300人担任省、部、军级以上高级领导职务。

沿着“哈军工”的轨迹,国防科大在改革开放后20多年的办学历史中不断续写着新的辉煌。先后培养出包括博士、硕士在内的10万多名优秀科技人才与指挥人才,取得以“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环形激光器、机器人为代表的3700多项科技成果,1600多项成果获国家、军队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创造了20多项“我国第一”。

一个“高”字的感受

在国防科大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高”字。高水平的学科专业,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高起点的科学研究,以及不断攀高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围绕这个“高”字,科大人始终不懈努力,开拓奋进。

1997年,国防科大成为我国首批进入“211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他们抓住这一发展机遇,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学校长远建设。按照“理工结合、以工为主、多学科融合”的建设原则,该校进一步优化重组学科布局,形成了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国防科技发展需要的学科体系,使学校从较单一的理工科大学逐步发展成为多学科的军队综合性大学,并形成了相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学校在工、理、军事、管理、经济、哲学、文学、教育学等8个学科门类中,拥有博士学科专业28个,硕士学科专业59个。学科专业及其研究方向覆盖了国防科技关键技术的主要领域,计算机系统结构等一批重点学科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拥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

漫步教学科研成果馆

我国第一台巨型计算机;第一台全内腔环形激光器;第一台两足步行机器人……

走进国防科大教学科研成果馆,当记者浏览着这一项项镌刻着“科大人”赤诚与智慧的科研成果,仿佛又听到了他们奋力攀登科技高峰的铿锵脚步声。

为了满足地震预测、石油勘探和工程物理计算需要,1978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将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的任务郑重地交给了国防科大。改革开放之初,技术落后,资料匮乏,但为了造出这台“争气机”,以我国著名计算机专家慈云桂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人员克服种种困难,先后攻克了数以百计的技术难题。终于在1983年12月26日将我国第一台命名为“银河”的巨型计算机展现在世人的面前。消息传到北京,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签署命令,为研制者记集体一等功,称赞他们是一支“国防科研战线上敢于进取,能打硬仗的先进集体”。

科大人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从未停歇过,随着一项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诞生,该校已形成了以装备科研为主线的军事科学与国防科技发展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型号研究协调发展的科研新格局,其整体科技实力已进入全国高校前列。

据介绍,仅“九五”期间,国防科大就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300余项,获部委级以上科技奖励483项,其中国家科技奖16项。

近年来,该校积极致力于提高我军武器装备建设水平,运用高新技术成果为部队改善了数十种武器装备的战术技术性能,并成功地完成了我军第一批火炮数字化改造任务,光测图像分析处理系统等50多项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部队,7台“银河—III并行巨型计算机系统已在军内外推广应用,与企业签订了磁悬浮列车技术等数十个科技合作合同,承担各类开发转化和科技合作项目300多项。

锻造军人之魂

每年新生一入学,国防科大就紧紧抓住军人思想品德和军政素质两个环节,锻造军人之魂,组织学员到韶山、雷锋纪念馆等10多个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参观学习,着力打牢学员献身国防的思想基础。

为了提高学员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学校先后设立了物理、机器人、电子技术3个学员创新实践基地,学校及各学院共投入上百万元设立了学员科技创新基金,一年一度的“保利杯”学员学术科技竞赛、电子科技苑、“银河之光”计算机文化节、机器人文化节、研究生学术活动周等活动,不仅营造出既有科技特色又有人文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而且成为学员展示创新思维和个人才能的舞台,全校每年都有100多项科技创新成果和科技发明出自学员之手,一些成果已得到开发应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