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加快农村现代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

2002-07-05 来源:光明日报 中共义乌市委副书记 张伟亚 我有话说

今年以来,义乌市委、市政府确立了以农村现代化为导向,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目标和工作思路,并先后制订出台了实施意见和有关配套政策,召开了全市动员大会,全面启动了“路面硬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等各项工程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各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

城乡一体化——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义乌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全市人民的共同愿望。推进城乡一体化,义乌正当其时。

1、义乌城市化发展已进入由点到面、由城区向农村扩展的新阶段。一般来说,城市化进程大体要经历初始、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相对较弱,对农村拉动不强,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尚不具备。到成熟阶段,城乡社会结构趋于稳定,城乡一体化基本形成。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任务,必须在城市化发展阶段予以实施。我们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实践中发现,他们也正是在该阶段推进了城乡一体化。目前,我省城市化水平已达42%,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有专家预测,到本世纪20-30年代,我省将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而对义乌来说,近年来始终坚持以现代化统揽全局,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构筑一个中心、三个副中心的组团式、网络化城镇体系,城市化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从1998年至2001年,全市每年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0多亿元,中心城区每年扩大5平方公里、集聚人口5万人以上,2001年底城区面积和人口已分别达到32.6平方公里、40万人,全市城市化水平已达5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从发展基础、发展潜力来看,义乌完全可能比全省提前5至10年完成城市化的阶段性任务。因此,从现在起,到今后的5至10年内,将是义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最佳时机。目前,义乌已建成了中心城区至各镇、镇与镇之间的快速通道,形成了“十分钟经济圈”,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日益增强,城市化逐步进入由点到面、由城区向农村扩展的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已经初露端倪。

2、当前农村存在的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前一阶段,我市城市化工作是非均衡发展,党委、政府工作的重心主要放在城市建设,有力地促进了中心城区、副中心的快速发展,使中心城区和几个副中心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的发展虽有进步,但速度不快,已大大落后于中心城区,与中心城区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农村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规划档次不高,建设杂乱无序,破房、旧房、空房连片;一些地方垃圾遍地、污水横流,环境趋于恶化;部分农村群众小农意识浓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生活方式,社会文明程度不高等突出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了农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对加快城市化和现代化进程,确保义乌到2005年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都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面对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应该有意识地促使非均衡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把党委、政府的工作重心,从偏重中心城区向城乡并重转移,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同时明确,推进城乡一体化,不是推行“城乡一样化”,把所有农村都变成城市,也不是推行城市乡村化,而是要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3、广大农民群众对加快城乡一体化愿望强烈,要求迫切。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义乌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01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349元,广大富裕起来的农民想现代化、盼现代化,要求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愿望十分强烈。早在我市作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决策之前,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等各种形式的新农村建设,就已在许多农村蓬勃开展。市有关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和各项配套政策出台后,受到了全市农村干部群众的普遍拥护和大力支持,他们对加快城乡一体化有关基础建设的积极性很高,行动迅速,全市上下已经掀起了一股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热潮。这充分说明,加快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符合广大干部群众的意愿,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维护、实现、发展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实践。

综上所述,义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党委、政府必须审时度势,顺势应时,不失时机地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落实措施,扎实推进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一项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目前,我市已着手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1、强化规划,明确目标。为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市制订出台了义乌市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农村现代化建设要实现“工业园区化、农业产业化、农田标准化、农民知识化和农村城市化(即城乡一体化)”(简称“大五化”)目标。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核心是城乡一体化,其主要目标和任务是,到2005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路面硬化、路灯亮化、卫生洁化、家庭美化、环境优化”(简称“小五化”)。“路面硬化”就是农村和村内主要道路实现硬面化;“卫生洁化”就是农村卫生要保洁,饮用水卫生要达标;“路灯亮化”就是农村村内主要路段装上路灯,并保证照明效果;“家庭美化”就是农民思想道德水准、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家庭美德得到弘扬,家庭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环境优化”就是村容村貌得到整理美化,“四旁”绿化率明显提高,严重污染源得到治理。通过加快农村“小五化”建设,改善农村环境,缩小城乡差别。

2、制订政策,加大投入。为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我市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精神,正抓紧制订出台《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若干政策意见》和《关于加快农村城市化、提高农村规划建设水平的若干政策意见》两个配套政策。从2002年起,市财政每年要投入1.7亿元左右资金,专门用于农村现代化建设,其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小五化”资金分别达2000万元和1亿元以上,再加上每年还要分别单列200亩和2000亩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和旧村改造。各镇、街道也结合当地实际,制订扶持政策,加大配套投入。同时,深化农村投融资体制改革,动员、鼓励全社会力量参与农村现代化建设,形成以农民自我投入为主,财政、信贷、企业、社会等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为减轻农民负担,我市对涉及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的15项收费项目进行重新清理,能免则免,能减则减,切实降低建设成本。

3、深化改革,简政放权。深化用地制度改革,建立城乡土地置换机制。允许农户在自行拆除农村房屋后,以农村占用的合法宅基地按一定比例置换城镇建房用地,或在指定规划区域内购买水平套房,促进空心村改造。深化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转变机关职能,抽调有关职能部门人员,到市农村现代化建设办公室进行集中办公,对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的规划、项目、用地,实行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放开农村村庄规划市场,分期分批对村庄建设规划实行公开招投标,吸引国内外高资质规划设计单位参与农村规划编制,提高档次,加快进度。进一步简政放权,能下放的权力尽可能下放给镇、街道,明确由各镇、街道负责本辖区的“小五化”建设,承接各项审批手续的委托办理,具体实施定点放样、城乡土地置换、拆迁置换小区建设等事宜,调动其加快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加强村干部管理的机制,准备采取市、镇(街道)、村三级统筹办法,建立村级干部最低报酬制度,激发他们的创业热情。

4、加强领导,强化考核。市里成立由市主要领导挂帅的农村现代化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农村“小五化”建设的领导、指导、协调和督查。各镇、街道也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建立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工作机制,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市领导挂联制度,每位市级领导联系1个镇(街道)、1个村的农村“小五化”建设,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同时,强化目标责任制考核,对农村“小五化”建设任务进行细化分解,明确年度目标和分年度实施计划,并列入市领导、各镇、街道和市机关各单位三项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结果与单位、个人的年终奖金、评比先进相结合,与干部提拔任用相挂钩,把责任层层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岗位、每位干部,做到人人有任务、个个有压力。

5、尊重群众首创,不断探索新路。为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群众的创造力,我市对各地农村“小五化”建设,不定框框,不求一律,鼓励广大农村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大胆创新,勇于实践。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得到了总结推广。一是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村在制订旧村改造或村庄整理的方案、政策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了符合本村实际、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政策。在商服用房安排、宅基地定位等具体操作中,坚持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操作,有效避免了各种纠纷。二是突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如在旧村改造和村庄整理中,多数村都采取滚动式建设的办法,即富裕农户先建新房,其腾空的好房安排给困难农户作周转房,再拆除腾出的破旧房屋。这样既改善了困难农户住房条件,又加快了旧房拆迁进度。三是建设形式不拘一格。各村都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因村制宜,各显神通,一村一策,形成了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的农村“小五化”建设局面。

把握关键,高水平推进城乡一体化

加快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必须遵循“探索、实践、完善、提高”的工作方针,高标准推进。具体实施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关键环节。

1、坚持系统观点,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农村千家万户、各行各业。必须牢固确立系统论观点,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思路,以农村工业化为动力和支撑,以“小五化”建设为重点,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群众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坚持城市与农村联动、村庄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一二三产业并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上述工作要求,我市明确,加快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必须大力实施“富民强镇兴村”战略,即通过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发展千家万户加工业,搞活农村第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富民”;通过抓好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增强镇级经济实力,实现“强镇”;通过实施农村“小五化”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兴村”。

2、坚持分类指导,有序推进。由于各地农村的集体经济、农民收入水平、农民思想观念等千差万别。因此,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承受能力,因村制宜,分类指导,分层次推进。绝不能脱离实际,一哄而上,更不能刮风,依靠行政手段硬性推动。为此,我市确定了以旧村改造、村庄整理、环境整治为主要形式,分层次推进农村“小五化”建设的思路。对我市而言,旧村改造一般指一个村庄全部或大部分村舍推倒重建,而村庄整理则指村中的部分村舍进行新建。为此,我们明确规定,数量不多的城中村和经济发达村,以旧村改造为主;大量的经济发展一般的村,以村庄整理为主;部分经济欠发达的村,以环境整治为主;少数贫困山区村,则实行萎缩性管理,异地脱贫,鼓励到当地镇区所在地的下山脱贫安居小区建房安居。同时,按照“先易后难、逐个突破”的工作方法,稳妥推进“小五化”建设。今年要着重在“路面硬化、路灯亮化”上求突破、见成效,并启动60个以上行政村的旧村改造。从明年开始,集中力量攻难点,在“卫生洁化”、“环境优化”上下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3、坚持提高品位,高标准推进。加快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事关农民切身利益的百年大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解放思想,创新理念,高标准实施农村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建设品位。在“小五化”建设中,要注意克服重建设轻管理、重住房轻配套的思想,做到建设和管理一起抓,住房与配套一齐上。重点是对事关农村环境、农民生活质量的环卫设施、道路硬化、绿化工程,要及早规划,抓紧配套。

4、坚持政府主导,联动推进。加快农村现代化,推进城乡一体化,是事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大事。为激发广大农民的参与热情,我市制订了以农民投入为主、政府适当补助的投入政策,并采取政府可先补助部分资金、农民自筹投入、验收合格后再足额补助到位的办法,引导农民冲破“等、靠、要”等被动依赖思想。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许多问题,仅靠农民自己无法解决,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加强部门协调,形成上下联动、左右协调、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我们在工作中,一是加强领导和业务指导,特别是对村级班子不强、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的农村,在规划编制、资金筹措、配套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指导。二是抓好试点。三是强化服务,抓住机构改革契机,进一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转变机关职能和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为农村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