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找准道德建设切入点

2002-07-11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徐可 本报通讯员 崔相国 徐教连 我有话说

跑长途运输的农民姜树林最近特别高兴。前不久,他们家被评为山东省东营市“文明信用户”。他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小牌牌好使,又体面,又实惠,现在咱贷款方便了,人家也愿意跟咱做交易了。”

在东营,像姜树林这样的“文明信用户”已有一万八千多个。他们是东营市实施“文明信用工程”中涌现出来的佼佼者,也是“文明信用工程”的受益者。

来自实践的启发

“几年来,我们组织了一系列道德教育活动,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原因何在?关键是精神文明建设与为经济建设服务扣得不紧,道德教育与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结合得不够,我们的教育工作没有从群众的所思所盼中找到切入点、结合点,因而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文明信用工程的积极倡导者、东营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吕雪萍坦率地告诉记者。

精神文明建设怎样才能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道德教育怎样才能与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东营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在苦苦思索。东营区农信联社开展的“信用村”、“信用户”评选活动给了他们启发。2000年8月,东营区农信联社为解决农民贷款难、农信社经营难,率先在“四无”(无逾期、无呆滞、无呆账、无拖欠利息)行政村中评选“信用村”,对信用村的所有农户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5000元以下的小额农贷可直接到信用社办理,无需担保。史口镇万家村被评为东营区第一个“信用村”。挂牌那天,镇农信社当场为万家村的十几个农户办理了4万多元的“无担保”贷款,帮助他们发展大蒜种植、波尔山羊养殖等项目。此后不久,万家村在农信社贷款的农户猛增到80%以上,全村300多万元贷款无一例逾期,群众诚实守信的道德意识明显增强。

东营市委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把道德教育与道德实践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的重要载体,是加强新时期农村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他们因势利导,在全市推出以评选“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户”为主要内容的“文明信用工程”,将这项工程系统化、规范化。并明确提出,以此为突破口,提高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

文明的价值

“文明信用”,号召力在哪儿?在于它所带来的利益。广饶县大码头乡农民吴树村对此深有体会。吴树村搞的是棉花加工。2001年6月,吴树村被评为“文明信用户”,农信社贷款扶持他新上了一套价值近40万元的先进设备,他决心大干一场。可是偏偏赶上棉花增收,产品一时销不出去,流动资金捉襟见肘,预订的棉花买不进来,一家人急得团团转。火烧眉毛之际,乡农信社以最快的速度为他解决了70万元流动资金。两个月下来,经过十几次周转,吴树村净挣20万元。一年多前还是勉强维持运转的家庭作坊,如今成了像模像样的私营企业,固定资产l00多万元,职工30多人。

互信,在农民和信用社之间产生了“互动效应”,贷款—还贷—再贷款……你情我愿,良性循环。

与村民争当“文明信用户”一样,东营市大多数村和乡镇也加入到创建“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的行列。《“文明信用工程”实施办法》明文规定:“文明信用村”必须“两委”班子团结向上,积极开展道德教育和实践活动,村民风气正,诚实守信意识强;村居资信状况良好,无不良贷款和欠息记录;80%以上的农户被评为“文明信用户”。而“文明信用乡镇”则要求“有6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文明信用村’标准,与农村信用社有贷款关系的AA级以上企业超过辖内企业总数的50%”。

标准不可谓不高,然而与之相应的则是全市一浪高过一浪的创建热潮。有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这个载体和纽带,看似“虚”的文明与信用等道德规范就变得看得见、摸得着了,人们争相遵从。

2001年,全市农信系统首次实现存款、贷款同步增长,56家农村信用社社社盈利,经营指标综合考评连续三年列济南分行辖区(山东、河南)农村信用社第一名。

打造信用东营

如果说信用村、户的评选带来的是农民和信用社的“双赢”,那么,上升到“文明信用”层面上的宠大的社会工程,则带来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大的“双赢”。

东营区史口镇曲家村农民曲永峰1997年贷款3万元从事运输业,一下子亏了6万多元,贷款于是就拖着不还。去年,不少邻居被评为信用户后,他慢慢感觉到了无形的压力。有一天,孩子放学回家后闷闷不乐,老半天谁也不理,猛不丁冒出一句:“咱家是不是欠人家钱?”曲永峰再也受不了了。在他偿还本金及6000多元利息之后,“文明信用户”的牌子也挂上他的家门。他说:“那时自己忽然觉得又和乡亲们站到了一条线上。”

参评“文明信用户”,申请人要先过村民代表及村干部这一关——乡里乡亲,知根知底,平时好吃懒做、不务正业、惹是生非的人别想蒙混过去,因为“很难想象一个道德素质低下的人能真正做到诚实守信,不能让他连累了全村人”。

无疑,这是空洞的说教无法形成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下,“文明信用工程”的内涵已远远超出了“欠债还钱”的范畴,它可以激励越来越多的人对道德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维护自身形象。

效果还远不止这些。

干群关系紧张一直制约着一些农村经济的发展。“文明信用工程”启动后,许多过去“无事可做”的村干部忙了起来:先给大家寻找致富门路,再给产品寻找销路。一件件实事办下来,基层干部的威信提高了不少,过去的一些“难事”也都迎刃而解。

从第一个“文明信用村”诞生到现在,还不到两年,却出现了许多耐人寻味的变化,这使东营人对“文明信用工程”充满信心。今年,东营市力争创建5万个“文明信用户”、150个“文明信用村”。创建“文明信用乡镇”、“文明信用区县”、“文明信用企业”的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总结文明信用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东营市委、市政府近日召开“建设信用东营”动员大会,把信用建设推向全市,以政府信用、企业信用、个人信用为主体,以信用道德建设、信用网络建设、信用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金融信用、中介组织信用、产品质量信用为突破口,大力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力争经过六年的努力,使东营成为与国际接轨的全国信用最好的城市之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