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与现代化靶场同在

2002-07-1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傅明毅通讯员 杨川、史国栋 我有话说

他太忙了,作为总装驻豫某基地司令部作试科副科长、一线指挥员,自从某新型装备开进靶场,他已是20多天连轴转。

他太累了,难得一丝空闲。2001年11月13日凌晨,年仅31岁的张钦忙完工作,回到家中,与身怀六甲的爱妻悄悄话还没说完,就打起了睡鼾。可这一睡去,他就再也没能醒来。

时至今日,在驻豫某基地,提起张钦,许多人仍然潸然泪下……

最后熄灭的灯光定格在人们心中

现代化靶场连着未来战场。在张钦看来,“以靶场为战场”的要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就是高标准地干好每一件事儿。

作为一线指挥,他对装备试验各项指标的要求近乎苛刻。2000年3月的一次试验中,按照试验大纲,要求测出1万组数据来测试装备性能。经过半个月的忙活,数据已经按要求全部拿到,大家都松了口气,认为可以进入下一个程序。张钦却觉得不保险,他和参试人员一块儿起早贪黑又干了3天,多测出5000组数据。

世纪之交,靶场试验进入高峰期,仅两年时间所承担的装备试验任务就几乎相当于建场以来的总和。张钦一个人承担了9项大型试验的组织指挥工作,从进驻试验场的那天起,他就再也没有睡过一个囫囵觉。人人都知道,办公楼、试验场最晚熄灭灯光的,是张钦的房间。

盯着装备技术发展最前沿

现代化的靶场是一个高新科学技术的平台,张钦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刻苦学习。一次,张钦到国防科技大学出差,同行的都利用出差间隙到知名景点参观,张钦却利用这个机会找到科大专家,咨询技术难题,了解当今世界军事技术发展的最新动向。整整两天时间,没有离开科大校园一步。

在某型号装备试验中,张钦在审核技术部某室上报的试验大纲时,对该室设计的试验方案中有关技术细节提出了疑问,凭着对装备性能的熟悉和精湛的专业知识,他提出了新的思路。试验指挥组最后认定了张钦的方案。试验证明,利用张钦的方案得出的数据更准确、效果更完美。

在基地机关,张钦的书多是出名的。1999年冬天,张钦听说航空工业出版社出版过一套某国武器装备研制管理丛书,对我军很有借鉴意义。以后每次到北京,他都要抽空找找这本书,直到把这套书弄到手。张钦走后,人们看着书里密密麻麻的眉批、注脚,眼睛再次模糊了。

他用人格魅力赢得人们敬仰

翻开他生前留下的一叠叠笔记本,除了发表过的20多篇学术论文的底稿和近百万字的专业技术资料,找不到一句闪光的话语。

入伍12年来,张钦从不乱花一分钱。他留给人们“吃”的记忆,是宿舍里、办公室里成箱成箱的方便面;他留给人们“穿”的记忆,脚下是部队发的制式皮鞋,身上是一件土黄色夹克衫。

张钦对己可谓“吝啬”,却常常无偿地资助别人。高中同学陈剑考上南京农业大学,拿不出学费。张钦立即寄去1000元钱,并一直资助陈剑读完四年。干事李军父亲病重,急需住院费。张钦知道后,立即把积攒的3000多元钱全部交给他。测控科的参谋李玉旗急需某大院的地理坐标,来到作试科求助。张钦立刻进行实地测量,把精确的数据交给他。张钦的热心,基地几乎每个官兵都能感受到。

张钦走了。他把年轻的生命融进作试科那依然不灭的灯光,化作试验场上空永不消逝的电波,传递着“打赢”的坚定信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