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再续阅江楼

2002-07-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梅雨时节,我们登上了南京下关狮子山上的阅江楼。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了然。望其江,玄湖钟阜,倒影澄苍;观其山,千岩万壑,群峰叠翠。

“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在南京人心中,阅江楼如今成了城市的又一标志。

过去,中国人只知道黄鹤楼、滕王阁、岳阳楼,南京“阅江楼”跻身吴楚“四大名楼”,从何而来?

南京下关区区委书记俞明告诉记者,这是中国文学史、旅游史上的一个奇特现象。1360年,朱元璋率兵8万,在卢龙山上设伏,打垮了率40万兵马的劲敌陈友谅,奠定了明王朝的基础。为了纪念这一胜利,他下令将卢龙山改赐名狮子山,下诏在山顶建阅江楼,并亲自撰写1199字的《阅江楼记》,又令诸大臣各写一篇同名文章。其中以大学士宋濂所写文章最佳,后被《古文观止》选录。因种种原因,朱元璋后来停建了阅江楼,以致“有记无楼”600多年。

时任区长的俞明认为,如今适逢太平盛世,《阅江楼记》岂能继续“有记无楼”、“有诗无楼”、“有画无楼”的历史?人们在南京长江江岸也需要有处旅游景观,狮子山正是中外游客留连忘返的绝佳之处。

为此,他说服了省、市各有关部门,于1998年起筹资5000多万元,在建设银行、华夏银行的贷款支持下,历时4年,终于完成了高50多米的大型建筑——阅江楼。

这位文学博士有着更深邃的眼光,他看到围着阅江楼的,是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郑和在狮子山下建有静海寺、天妃宫。静海寺后来成了议定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的地方。李时珍在山上采过药,修订了《本草纲目》。围山而建的城墙,是国内外最有特色的都城之墙。可称世界之最,高度为诸城之冠,数以亿计的古城砖,几乎每一块都有记载着600年以上的历史。“水包城”——城四周为护城河,“城包山”——使这座小山成为城市里的大盆景。

而这正是城市文化个性的体现,它需要挖掘。

平日里,不为人重视的下关区一下子因为阅江楼而鲜亮起来,舒展起来。征集新的《阅江楼记》亦成为人们感兴趣的话题。

隔着火车玻璃,回望南京城,夜幕中通体透亮的阅江楼竟成了城市的最后一道风景。阅江楼,一下子又成了我们对南京的另一种感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