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沙漠需要重新认识

2002-07-16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高平 我有话说

5月下旬,一支特殊的考察队进入中国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沙漠腹地。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条南北长65公里,东西宽4公里的绿色长廊,长廊里种的都是名贵的中草药。

考察组的成员中有3名中科院院士,有一名经济学家,有一名企业老板,他是带路的。

硅谷——药谷相似吗

考察组这次的任务是考察一项把黄沙变成黄金的产业,沙漠极端环境下药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

众所周知,美国的“硅谷”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把黄沙变成黄金的产业。英特尔公司把普通黄沙净化后加热到一千多摄氏度,结晶成硅晶片,再经过几百道工序,最后成为信息产品的基石——电脑微处理芯片。它所带来的效益实际上已无法用黄金的价值来衡量,因为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而“药谷”刚刚开始。1997年,地处库布其沙漠里的内蒙古亿利资源集团投资7500万元,打通了横穿库布其沙漠的“穿沙公路”。为了保住这条路,在公路两侧飞播和人工种植牧草及药材150万亩,形成了一条长65公里,宽4公里的绿色“药谷”。

先用沙障罩、沙柳、柠条把沙丘围住,再往沙丘间的平地、湿地播种中药材。领路的亿利资源集团总裁王文彪介绍,在沙漠搞植被建设,种树成活率低,投资大,生长周期长,防沙效果差;而种草能够防沙,但经济效益差;如果种植沙旱生中草药,两个效益都有。以甘草为例,每亩产出380元;如果种草,每亩产出才80元。于是我们总结摸索出了一条全新的治沙之路——种树不如种草,种草不如种药。如果生态建设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那么治沙的企业就会越来越多,治沙的产业就会变成黄金产业,治沙何愁没有希望?

沙漠是一片宝贵净土

上世纪五十年代,钱学森面对黄沙漫漫的巴丹吉林沙漠,第一次提出了沙产业概念:防沙、治沙、用沙,如果能成产业链,治沙就有希望。

在内蒙古,沙柳用来造纸,沙棘用来制药,沙果制成饮品……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沙产业。

没有施过化肥、没有洒过农药、没有重金属含量超标的无污染、无公害土地哪里找?有人说,沙漠可能是地球上最后的净土。

王文彪直言,“艺术家眼中的沙漠和企业家眼中的沙漠肯定不一样,沙漠也是宝库,是一方难得的绿色净土。沙漠的概念也该在《辞海》里重新修订一下。”

于是亿利资源集团又有一项“圈沙行动”。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缘,又在营建一条长242公里,宽3公里的“药谷”,这项工程叫“百万亩防沙护河工程”,2003年完工,现已完成工程的一半。“锁住四周,渗透腹地,开发沙漠净土,打造药材‘硅谷’”,这是一条令人振奋的治沙之路。

据测算,这些工程竣工后,“药谷”的产值将达到5.7亿元左右,将使沙漠里的3万“生态难民”变为“生态富人”。

中科院院士张新时说,人们在改造沙漠的同时,也重新认识了沙漠。与国外比,中国企业对治沙的投入还很少。防沙、治沙、用沙,形成产业链,才能形成生命力。“百无一用”的沙漠,其实有很多的治理、利用之路。

生态治沙科技是前导

“硅谷”里全是现代化的生产车间,“药谷”的生产车间也是现代化的,但它建在北京。亿利资源集团为了充分延伸中药材的开发链条,投巨资在北京建立了中蒙药和生物制药研发中心。这些研发中心目前已开发出10多个新药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林科院、厦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国内外重点科研院所的技术源源不断输入到“药谷”。

林光辉,留美生物学博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生物圈2号工程科学家,长期从事沙漠化机制及防治技术的研究。他现在是亿利集团负责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副总裁。他说:“我为王文彪对生态建设的执著和胆识所感动,决定扎根内蒙古,参加西部生态建设的千秋伟业。”他要在“药谷”建立世界上最完整的沙生药用植物种源基地,创建极端环境条件下生物及旅游资源合理利用的新模式。

留美医学博士刘凤鸣已在亿利的北京生物工程技术研究所主持工作2年,有10多个专利药品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他说药品开发是“药谷”的龙头,而“药谷”是治沙的绿腰带,我在这里大有用武之地。

亿利的两条绿色“药谷”,一纵一横,对库布其大漠形成分割包围之势。而这个“药谷”正是亿利中蒙药现代化产业的原料平台。看到这种景观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林科院研究员唐守正说,亿利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治沙产业化的成功之路。

十几年不停地在库布其沙漠植树的日本国际治沙老人远山正瑛由衷感叹:“从这里我看到了治理沙漠的希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